截至2023年底,全國九成以上醫保統籌地區開展按病組或病種分值付費。記者在湖南湘潭、福建廈門、湖北武漢探訪——
用好醫保基金 減輕就醫負擔(人民眼·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一名患者在湖南省湘潭市中醫醫院骨傷科治療。
湘潭市中醫醫院供圖
福建省廈門市醫療保障局工作人員討論按病種分值付費方案。
廈門市醫療保障局供圖
引子
前后兩次,在同一家醫院,做同一種手術,總費用相差10萬余元。這是湖南湘潭市民肖曉芳的親身經歷。
7年前,肖曉芳在湘潭市中心醫院做顱內動脈瘤栓塞手術,住院總費用28.7萬元,自付部分近7萬元。今年9月,肖曉芳完成第二次手術,手術難度與上一次基本相當,但總費用不到18.3萬元,自付部分僅2.18萬元。
費用降在哪?
“除藥品與耗材價格大幅降低外,醫療服務總體費用也下降了1萬多元,這還是在手術費、護理費等醫療服務單價提升的情況下實現的。”對照兩次費用清單,湘潭市醫療保障局四級調研員章奮強分析,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發揮了引導作用,醫療機構主動控制成本,促使診療行為更加規范。
醫保支付是保障群眾獲得優質醫藥服務、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關鍵機制。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2月印發的《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推廣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2019年起,我國先后啟動按病組(DRG)和病種分值(DIP)付費為主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試點,改變了過去醫保基金主要按項目向醫療機構付費的方式。到2023年底,全國九成以上醫保統籌地區已經開展按病組或病種分值付費。今年7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2.0版分組方案,改革向縱深推進。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給患者和醫療機構帶來哪些變化?近日,記者走進湖南湘潭、福建廈門、湖北武漢等改革試點城市探訪。
方式之變
科學分組,明晰標准,將“為治療過程付費”變成“為治療結果付費”
主動申請試點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與湘潭的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湘潭是座老工業城市,參保在職職工人數與退休職工人數比例為1.4︰1。2016年至2019年,全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收入增長8.9%,支出增長則高達54%。
住院率高、醫療費用增長快、醫保基金支付壓力大。章奮強介紹,以2020年為例,湘潭職工醫保參保人員住院率為29.3%,為湖南省最高,住院醫保基金支出總額超過控制目標約2億元。
在廈門,醫保基金同樣面臨快速增長的支付壓力。“改革前一年,全市醫療費用增幅高達19.82%。”廈門市醫療保障局局長花育明說。
2019年,國家醫療保障局在武漢、湘潭等30個城市啟動按病組付費試點﹔次年,在廈門等71個城市啟動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2021年,試點城市均進入實際付費階段。
與傳統醫保支付方式相比,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有何不同?
我國傳統的醫保支付方式是按項目付費,即診療過程中用到的藥品、醫療服務項目、醫用耗材等,用多少結算多少,患者和醫保基金根據實際費用分別承擔各自需要支付的部分。雖簡單便捷,但易滋生“大處方”“大檢查”等過度醫療行為,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採用按病組或病種分值付費,則是按病組或病種的劃分,來設置醫保支付標准。”廈門市醫療保障中心副主任王菁菁介紹,標准明晰后,由醫保部門打包支付給醫療機構,將“為治療過程付費”變成“為治療結果付費”。
例如,一名患者因急性闌尾炎(無合並症或並發症)住院,需進行闌尾切除手術。若採用傳統支付模式,需對藥品、耗材、手術費、護理費等診療過程中的項目費用疊加計算。若採用按病組或病種分值付費,則根據當地主要醫療機構3年來急性闌尾炎(無合並症或並發症)病例中,同類切除闌尾手術的費用數據,通過一定算法得出醫保支付標准。
“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主要區別在於分組方式。”章奮強解釋,前者根據臨床過程相似、資源消耗相近的原則,將病例分入若干疾病診斷相關組﹔后者分組更細,按“主要診斷+主要操作”的規則將病例聚類成組,即一診斷、一操作、一病種。
同樣以急性闌尾炎(無合並症或並發症)為例,按病種分值付費方式,如採用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則“急性闌尾炎+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單獨成組﹔按病組付費方式,因資源消耗相近,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與傳統闌尾切除術同歸為一組,每個病組的支付標准一致。
“不論按病組還是病種分值付費,每個病組或病種的醫保支付標准,均基於其歷史數據確定。”章奮強說,醫院實際治療費用低於醫保支付標准的,結余部分由醫院留用﹔超出醫保支付標准的,合理超出部分由醫院、醫保分擔。通過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引導醫療機構合理用藥、檢查和治療,避免醫療機構“多開醫療服務項目多得收益”。
路徑之變
轉變觀念,降低運營成本,規范診療流程
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需要梳理醫療歷史數據。
改革伊始,武漢市醫療保險中心召集全市幾家主要醫療機構,建議其梳理近3年的歷史數據。梳理結果讓武漢市中心醫院醫保辦主任張遠超感到震驚:“醫院半數以上的病組,其費用支出超過全市平均水平,若是按病組付費標准計算,醫院每年將虧損5000多萬元。支出費用中,藥品、耗材佔了近一半。”
事實上,在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改革之初,習慣於傳統運營發展模式的醫療機構,不少都遭遇過陣痛。拿到醫院改革第一年的“賬單”,廈門市中醫院總會計師黃文化吃了一驚:“一年虧了1000多萬元。”
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路徑和運營方式,醫療機構紛紛開啟改革,擠掉運營成本“水分”。廈門市中醫院成立運營管理中心,專職精細化管理,優化成本與支出。
耗材費用佔比過高,怎麼降?除去已實施集中採購的耗材,黃文化和同事列出了廈門市中醫院使用量在前200的耗材名單,重新評估議價——
檢驗試劑供應商一度有數十家之多。醫院通過公開招標,在保証品牌、質量不變的前提下,選擇一家價格更低的供應商集中採購,一年節約3000多萬元﹔
醫療設備維護原來由各供應商多頭負責。如今由一家第三方公司統一提供服務,價格降低的同時,維護時間也大大縮短,每年節約設備零部件開支1300多萬元。
統一招標採購,減少供應商數量,以採購規模換取議價優勢——類似的議價策略在湘潭市中心醫院同樣收效明顯。僅今年上半年,醫院80多項醫用耗材採購價格下調,最高降幅達60%。
擠“水分”,優化路徑是手段,轉變觀念是根本。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動下,醫務工作者的診療行為和理念正在改變。
武漢市中心醫院每月評選按病組付費實施效果標杆團隊,引導業務科室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腫瘤科副主任醫師雷章所在團隊多次獲評標杆團隊。
腫瘤疾病一般以內科治療為主,藥費和檢驗費佔比較高。“過去給患者開檢查單,往往勾選‘大全套’,醫生省事了,費用上來了。”雷章坦言,按病組付費改革后,檢查檢驗也得考慮“性價比”,“盡量用最小的成本,提供最有價值的醫療服務。”
加強臨床路徑管理、規范診療流程,成為不少醫療機構的選擇。
10月24日,湘潭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收治了一名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科室副主任宋成峰輕點鼠標,打開臨床路徑管理系統,系統自動提示必選診療操作: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完善相關檢查﹔進行病情初步評估,高危等級一般採取溶栓治療,中低危等級一般採取抗凝治療……
“臨床路徑就像導航地圖,診療流程‘按圖索驥’,更加標准化、規范化。”宋成峰說。
擠掉“水分”,醫療費用下降,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湘潭市定點醫療機構的次均住院費用為6005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逾三成。改革以來,廈門市年均醫療費用增幅降至8.86%。2023年,武漢市63家醫療機構實現醫保基金結余留用,全市次均住院費用比2018年降低12%。
服務之變
探索多元復合支付方式協同機制,醫療質量保障有力,服務供給合理適當
支付有標准,醫院控成本,會不會導致醫療服務不足?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之初,章奮強到醫療機構調研,常能聽到這樣的擔憂。
解疑釋惑,先要正確理解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章奮強向各醫院解釋:新的支付模式下,支付標准是依據歷史大數據得出的平均值。按照平均數法則,在一些病例上的“超支”部分,可以通過另一些病例的“結余”來彌補。
遇到不適用按病組或病種分值付費的情況怎麼辦?多地探索按病組或病種分值付費為主、多元復合支付方式協同的靈活機制,“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今年4月,因細菌、真菌、病毒混合感染引發重症肺炎,79歲的患者劉大明住進了湘潭市中心醫院,一度病情危重。因同時患有多種基礎性疾病,老人住院24天,總花費超過4萬元。若按病組付費規則,該病例入組“肺真菌病,伴合並症或並發症”,醫保支付標准不到9600元。
“不用為合理費用的超標擔心。”主管醫生鄧滔告訴記者,對使用新藥耗新技術、病情復雜、醫療費用高的危重症等特殊病例,都可按照特例單議機制,由醫保基金按程序單獨結算。2023年,湘潭市醫保基金共為此類病例追加支付1.36億元。
在廈門,全市各醫院2023年累計申報特例單議金額達2.3億元。
有的患者病情雖不危重,但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以前住院時間長了,醫院可能會擔心費用超支。”記者在廈門弘愛康復醫院見到陳其雄時,他在這裡住院已經13天了。由於膝關節退行性病變,陳其雄常常得住院理療。
如何讓確需長期住院的患者住得安心?按病種分值付費之外,對日均費用穩定且需長期住院的癌症治療、功能障礙康復等11個病種,廈門市採用按床日付費方式,避免“長住院”患者被推諉或“被出院”。
“踏踏實實,安心康復。”說話間,又到了訓練時間,陳其雄徑直走向康復中心。
醫療質量保障有力、服務供給合理適當,有“疏”也有“堵”。
為確保醫保基金安全及醫療服務質量,湘潭創建了按病組付費反欺詐大數據信息系統,集納包括入院記錄、出院記錄等在內的全市定點醫療機構診療過程關鍵數據,定期開展數據篩查。
同一名患者,當日出院,次日又辦理住院,是否屬於“分解住院”?這是湘潭按病組付費反欺詐大數據信息系統初篩的一個疑點病例。
比對關鍵數據,湘潭市醫療保障局基金核查中心負責人劉勇很快看出問題所在:“兩次住院時間間隔短,醫院的主要診斷和治療都是心臟疾病,只是診斷名稱稍有不同,很可能是分解住院,需要進一步復核。”
有反向約束,也有正向激勵。
過去主要考評控費數量,如今更加注重服務質量——廈門市醫療保障局創新推出精細化評價考核體系,將考核結果與醫保基金支付挂鉤,發揮支付賦能作用,鼓勵醫療機構提質增效。
“簡單來說,醫療技術水平越高、效率越高、滿意度越高,影響醫保基金分配的系數就越高,醫療機構實際可分配的資金就越多。”王菁菁說。
發展之變
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牽引,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
“醫療機構如何應對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支付方式改革?”近年來,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廈大附一院”)醫務部主任許中與同行開展交流時,經常探討這一話題。
“按病組或病種分值付費規則下,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病床周轉率,以及反映病例診療技術難度的CMI值等指標,都是影響醫院收入的重要因素。”在許中看來,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不僅是支付工具,更是管理工具,將推動公立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
大力開展日間手術,是廈大附一院著力提高病床周轉率的創新實踐。
兩膝前交叉韌帶先后斷裂,患者陳智恆5年內在廈大附一院做了兩次韌帶重建手術。第一次住院9天,自付2萬多元﹔第二次在日間手術中心,從入院到出院,間隔不到24小時。“自付資金少了1萬元左右,省時省錢效果好。”陳智恆說。
2023年,廈大附一院日間手術量超過1.41萬台,全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從2016年的7.54天降至目前的6.3天。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二者同向而行、同頻共振。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協同效應不斷釋放。
設置基礎病組,助力分級診療落地實施——
一些常見病病情相對簡單,適合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治。湘潭市將高血壓(不伴嚴重合並症或並發症)等28種常見病列為基礎病組,實行同城同病同價。“不同等級的醫院,收治基礎病組患者,醫保支付標准相同。大醫院很可能支出較多,小醫院則會有盈余。”章奮強說,這將調動基層機構診療積極性,有效引導資源下沉基層。
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湘潭市雨湖區長城鄉衛生院次均住院費用下降14%,住院人次增長42%。院長袁友明告訴記者:“衛生院這兩年新增了5個專科科室,收治的患者越來越多。”
創新差別化支付手段,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提升中西醫結合療效——
56歲的楊曉月第一次骨折后做完手術,時隔不久又骨折了。去年9月,她來到湘潭市中醫醫院骨傷科治療。醫生通過小夾板固定骨折部位,並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3個多月后,她的受傷部位逐漸恢復。
“一些中醫優勢明顯的病種,如果按病組付費,其支付標准隻能根據‘保守治療’的診治方式確定,遠低於同等療效的外科手術治療。”湘潭市中醫醫院大傷科主任曹謙介紹,以楊曉月的情況為例,如果以按病組付費的支付標准,醫保支付不超過3500元﹔湘潭市通過探索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對部分更適合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療路徑清晰、費用明確的中醫優勢病種,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相關中醫治療參照對應病組中的手術組付費標准,醫保支付超過1.13萬元。
對適合按病組付費的按病組付費﹔對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對當地中醫特色專科診療按項目付費……湘潭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羅文軒說,2023年,醫院住院人數較上年增加1000多人次,以中醫為主治療的出院患者比例、中醫制劑使用比例、中醫非藥物療法比例均有提升。
今年7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2.0版分組方案。新方案契合醫療技術進步,有效回應地方訴求,充分吸納基層建議,更加符合臨床實際……在湘潭、廈門、武漢三地採訪,記者聽到不少積極評價。
“盡管支付方式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作為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仍需久久為功、持續推進,特別是改革精細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對醫藥服務供給側的引導作用還有釋放空間。”國家醫療保障局有關負責同志在2.0版分組方案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出台更有力的改革措施,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努力完成改革目標。
(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2日 第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