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藏糧於“菌”,“中國食用菌之都”如何“求解”?

林曉麗 李唯一
2024年11月29日11:1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雪白蓬鬆的“福銀雪耳”、形似珊瑚的“鹿茸菇”、金黃錦簇的“金耳”……這些年,作為“中國食用菌之都”的古田縣培育了不少特色食用菌品種,不斷“上新”。

福銀雪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福銀雪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的古田縣本就山多地少,“一五”計劃項目古田溪水電站、“七五”計劃項目水口水電站的庫區都有在古田境內,兩次水電站建設,古田縣累計移民和需要移民6.3萬人,淹沒村庄69個。這個山區縣也就成了福建省最大的庫區移民縣。

從平坦開闊的舊城搬到了山地丘陵間,古田人民需要另謀出路。那時,有慧眼識“菌”的古田人發現,在庫區水汽的涵養下,當地成為了適宜食用菌生長的“寶地”,更關鍵的是,起伏的丘陵間也能種菇。自此,古田走上了“以菌立縣”的創業路。

在隨后的數十年間,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種菇的隊伍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智慧”注入到銀耳的生產培育中。從段木栽培到瓶栽,再到袋栽,古田人陸續實現了銀耳栽培技術、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的突破,使得栽培規模越來越大。這個曾經落后的小山城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銀耳商品化生產基地。

“一業興帶來百業旺,以銀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讓古田迸發生機與活力。”在今年5月召開的福建省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上,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在會上作交流發言時如是表示。

去年,古田食用菌全產業鏈總產值255億元,銀耳產量佔全國90%以上。長在菇架上的一朵朵“銀花”,讓古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連續20年居寧德市第一,成了古田人眼中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吃得飽”到“吃得健康”的消費理念正重塑著大眾的消費結構,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到銀耳的營養價值。而在大食物觀的倡導下,“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食用菌也成了豐富“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內容。

“嗅覺敏銳”的古田人看到了銀耳作為市場消費新熱點所帶來的機遇。

今年8月,“銀耳入糧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在這場匯集了全國食用菌領域專家學者的大會上,古田率先提出了“銀耳入糧”的議題。

實際上,早在2021年,古田就開展了“銀耳入糧”專題調研,並且在2022年、2023年連續向全國兩會提交議案,希望能夠推動“銀耳入糧”。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院長孫淑靜長期駐扎在古田研究食用菌產業,在她看來,傳統意義的糧食主要指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銀耳與谷物碳水化合物可轉化為人體吸收的葡萄糖,且銀耳的碳水化合物與其他常見谷物並無明顯差別。“食用銀耳可獲得足夠的能量,且易產生飽腹感,是一種營養均衡的高蛋白質含量食物。”因此,她建議可以在古田試點探索“銀耳入糧”。

孫淑靜長期駐扎在古田研究食用菌產業,她建議可以在古田試點探索“銀耳入糧”。人民網 李唯一攝

孫淑靜長期駐扎在古田研究食用菌產業,她建議可以在古田試點探索“銀耳入糧”。人民網 李唯一攝

孫淑靜支持探索“銀耳入糧”的另一個原因,在於銀耳加工的產品非常多樣且便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糧食的補充。

如今的古田,正在探索“縣域工廠化”的銀耳生產模式,已經形成了集上游銀耳菌種培育、工廠化種植,到中游產品精深加工,再到下游傳統銷售、電商直播、銀耳文化推廣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如同銀耳的“超級工廠”。

在上游,古田全縣開發生產了38個食用菌品種,年栽培各類食用菌14億袋,是全國開發品種最齊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

而在下游,銀耳的周邊產品更是“多點開花”,附加值不斷提高,已開發生產凍干、糕點、飲料、調味、超微粉、化妝品和多糖提取等十大類40多個系列產品。

古田縣開發生產了凍干、糕點、飲料、調味、超微粉、化妝品和多糖提取等十大類40多個系列產品。人民網 李唯一攝

古田縣開發生產了凍干、糕點、飲料、調味、超微粉、化妝品和多糖提取等十大類40多個系列產品。人民網 李唯一攝

每天清晨,滿載著貨物的卡車就從古田的各個食用菌企業出發開往全國各地,這些貨車上裝的是各式各樣的銀耳加工產品,銀耳速泡干片、凍干銀耳羹、鮮燉銀耳羹、山珍菌湯煲、銀耳曲奇……幾乎涵蓋了從主食到甜品的所有類型,沖泡即食、開罐即食,大大提升了食用銀耳的便捷性。

來自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縣銀耳產量38.5萬噸,其中光是銀耳速泡干片就使用了8萬多噸生鮮銀耳﹔凍干銀耳則消耗了3萬多噸生鮮銀耳原料。

再過幾天,第一屆銀耳產業發展大會將在古田舉辦。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會上將進一步探討銀耳入糧的積極意義與路徑,希望更廣泛的凝聚共識。

隨著“銀耳入糧”議題不斷被提及,孫淑靜一頭“扎”進菇棚裡,嘗試培育開發出蛋白質、多糖等含量更高的銀耳品種。“希望這些新品種能夠為推進‘銀耳入糧’做足夠的技術准備。”孫淑靜說。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