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長汀:昔日“火焰山”  今朝“綠滿山”

2024年12月01日10:55 |
小字號

地處閩西的龍岩市長汀縣有山嶺被稱為“火焰山”,從閩東寧德出發,跨越450多公裡到達目的地,卻遍尋“火焰山”而不得見。

“火焰山”究竟在哪?長汀人不無自豪地說,“經過數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火焰山’早已是過去式,如今的長汀處處是‘綠滿山’‘花果山’,樹起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

“有女唔敢嫁河田”

冬意初現,長汀依然草木蔥蘢,一碧千裡。當天南海北的游客到此“打卡”時,誰能想到,長汀曾經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

河田,長汀縣的人口大鎮,古時候擁有“柳村八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柳村”變成“河田”,山嶺、清溪成了“赤嶺”“朱溪”。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館展出的圖文資料,還原了這段歷史。

長汀地處南方丘陵紅壤區,表土殆盡、母岩裸露,形成以河田為中心的連片嚴重水土流失區。見慣了綠水青山的人,或許難以想象那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1942年,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試驗區研究員張木匋在工作總結中寫:“四周山嶺,盡是一片‘血’光。樹木,很少看到!偶然也雜生著幾株馬尾鬆,或木荷,正像紅滑的瘌禿頭上長著幾根黑發,萎絕而凌亂。”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館展出經過復原的未治理“火焰山” 。龔鍵榮攝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館展出經過復原的未治理“火焰山” 。龔鍵榮攝

成立於1940年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試驗區是我國最早的水土保持科研機構,走出了夏之驊、張木匋等一批水土保持工作先行者。此后,土壤保肥試驗區歷經多次改革更名,至2019年成立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探索實踐起伏斷續,收效甚微。張木匋所描述的長汀水土流失狀況,一直持續至20世紀80年代。1985年的衛星遙感普查結果顯示,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國土面積的31.5%。

在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河田、三洲、策武一帶,“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當地群眾的共同記憶:“山上光禿禿的,零星長著幾棵老頭鬆,紅土裸露在地表,遠遠望去就像‘火焰山’。”“中午太陽直射時,地表溫度高達70多度,雞蛋掉地上怕也要熟了。”“下雨時,水流夾雜著泥沙往下沖刷,發出嘩啦啦的聲響,可怕得很。”“山上流下來的泥沙淤積在河道,形成‘河比田高’的景象,這就是河田鎮名字的由來。”

還有民間歌謠唱道:“落三工,黃泥田。旱三工,田爆皸。有食一餐冇一餐,有女唔敢嫁河田。”

多少年來,水土流失問題就像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讓長汀絲毫不能放鬆,身處退無可退的境地。

“草根英雄”當先鋒

嚴重水土流失現象在長汀持續了上百年之久,治好一方水土,才能富一方百姓。為此,長汀縣緊緊依靠群眾,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按照“誰治理、誰擁有、誰受益”原則,鼓勵農民大戶參與水土流失治理,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

通過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后進趕先進、先進更前進,長汀涌現出“斷臂鐵人”蘭林金、“種果大王”賴木生、“造林大戶”林慕洪、“綠色使者”劉靜美、“種蘭能人”廖炎士等一批積極參與水土保持、帶動產業發展的“草根英雄”。

從年年造林不見林到綠滿山頭果滿園,這背后除了“草根英雄”的示范帶動,也離不開各級水土保持單位干部和科研人員的孜孜探索,就如地理學家朱鶴健、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站長林敬蘭等專家學者均在長汀留下深深足印。

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介紹,在長期治理中,長汀創造性地提出“反彈琵琶”理念,研究出“老頭鬆”改造、草灌喬混交、等高草灌帶、崩崗治理、草牧沼果循環種養等水土保持實用技術,為精准治理、深層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長汀方案”。

山河不綠不收兵

歷經十年奮力攻堅,長汀水土流失率從2000年的22.74%降至2011年的10.26%,在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關鍵性勝利之后是鳴金收兵還是砥礪奮進?

進則全勝,不進則退。長汀歷屆縣委、縣政府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長汀精神,始終把水土流失治理作為最重要的政治責任和生存工程、發展工程、基礎工程、民生工程來抓,不斷凝聚治理水土流失的強大合力。

“多年來,我們創新‘生態黨建’模式,深化集體林權改革,整體推進生態縣建設,摸索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恆’的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相關做法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長汀縣相關負責人說。

2023年,長汀縣水土流失率降至6.44%,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9.55%﹔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和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維管束植物恢復到340種,鳥類恢復到306種。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長汀縣在全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實現首批脫貧“摘帽”,近8年7次入選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成功簽約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南坑村群眾當年種下的千畝銀杏樹,如今已華麗變身銀杏生態公園,每逢周末游客盈門。“85后”村黨支部書記袁健杰接過沈騰香的“接力棒”,不斷完善旅游配套,豐富旅游業態,擦亮“閩西銀杏第一村”。去年,全村接待游客23萬人次,旅游收入2500萬元。(文/圖 寧德市融媒體中心)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