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讓銀耳種得好也賣得好,福建古田這樣“上新”
“這麼飽滿、厚實的耳片還是第一次見,古田銀耳前景光明。”11月25日,銀耳新菌株HT108在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沂洋村銀耳種植基地迎來第4批次現場測產,對著菇房內疏密有致的新品種袋栽銀耳,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孫淑靜不禁發出感慨。
從傳統低效的種植技術,到袋栽培育、智能菇房,以及套袋、進料、扎口、打孔、貼膠布、溯源打碼的自動化產線,如今的古田銀耳以39.6萬噸年產量佔全國銀耳總產量的90%以上。靠著這朵“致富銀花”,古田人成功走出了一條縣域產業的上“新”之路。以山為“家”、耕地稀缺的古田縣,究竟有何“秘鑰”?
新品種袋栽銀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創新培育 讓銀耳種得好
銀耳與古田的故事,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
“傳統的栽培方法是原木自然引種,受自然條件的制約,銀耳產區被嚴格限制在隻有天然種源的山區,這也是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銀耳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瀟介紹,“上世紀60年代,古田率先實現人工段木栽培銀耳,單產水平卻依然很低。”
那時的人工段木栽培,單產水平低到什麼程度?
“每立方米木材隻能產出不到半斤的銀耳干品,生產周期卻長達7個月,成本高,效益低。”張瀟說。
人工段木栽培模型。人民網 李唯一攝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銀耳生產的狀況仍然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然而,老百姓有“大智慧”,古田農民姚淑先反復摸索,終於在1977年成功試驗銀耳瓶栽技術,迎來銀耳產業發展的第一次技術變革,並將單產大幅度提高,種植周期縮短至40天內。
“打”下了成本,古田銀耳逐步實現量產。到了1979年,古田人戴維浩改變了銀耳栽培容器,用單價0.04元的塑料袋取代了單價0.18元的罐頭瓶。幾年間,古田銀耳產量從1976年的不足1噸到1982年的219噸,產值是1976年的57倍,擁有了低成本、高利潤的市場優勢,銀耳從業人員隨之攀升,迎來了“家家戶戶種銀耳”的熱潮。
種植規模的擴大,提升了古田銀耳的供給能力,保障了銀耳交易市場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古田銀耳又“上新”——1983年,姚淑先、陳華貴等人將棉籽殼作為培養基料,在古田縣莪洋鎮成功試種袋栽銀耳,栽培出單產更高、朵形更大、口感更軟糯、品質更好的銀耳。此外,棉籽殼代料栽培銀耳技術每年還可節省2萬立方米種耳雜木,有效解決了菇林矛盾。
靠著一股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百折不撓的勁兒,古田人經歷了3次技術革新,把銀耳種得越來越好,自主探索出改變世界食用菌種植的新模式,讓古田縣成為國內最大的銀耳商品化生產基地,成功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不僅如此,古田縣積極通過校地合作模式,精挑細選出具有抗逆性、適用不同栽培原料的專用品種,以及培育周期短、產耳集中、品質優的專用品種,如“福銀雪耳”“繡銀1號”等﹔還將銀耳生產的各環節分工不斷細化,在追求產量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以集中打包、供種、烘干的方式實現分單元操作,方便根據市場需求調節不同單元的品種和規模,降低生產風險。
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已成為當下古田食用菌產業的新標簽。
古田縣的光伏菇棚。古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古田縣探索形成了縣域工廠化銀耳栽培模式,食用菌百億產業園也已初具規模,朵朵菌花隻要住進溫濕度自動調節的“空調房”,就能在智能綜合監控系統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實現了“把銀耳種得好”,古田人還要讓更多人共享食用菌發展成果。
從古田縣走出的菇農,把食用菌的先進技術、品種、理念等帶到了全國各地,帶動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此外,古田縣還邀請30多個國家的有關組織機構前來考察,並組織菌草栽培技術、菌草種植食用菌技術、古田食用菌種植模式等培訓,累計培訓學員700多人次。
直播助農 把銀耳賣全球
“家人們,咱們古田有38個食用菌品種,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我手上的‘古田銀耳’了。”
古田銀耳豐收。古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古田縣食用菌電子商務創業園,鏡頭前的主播手捧當地特色的袋栽銀耳,連聲介紹著,不時發起線上互動。透過屏幕,朵朵菌花實現了與終端買家的“雲對接”,古田人的幸福“溢出屏幕”,“古田銀耳”的品牌也名揚四海。
近年來,電子商務逐漸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古田縣作為重要的食用菌產地,也緊跟“電商浪潮”,打造“十方田”公共品牌,借力“互聯網+”新零售模式,拓寬古田銀耳等食用菌的銷售渠道。
“成立6年來,我們整合全縣資源,先后吸引74家企業、合作社的500多個優質產品入駐,其中電商企業達27家,全年網絡銷售額超過5億元。”古田縣十方田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金泉介紹,在引入直播平台的同時,該公司還建設食用菌“互聯網+”大數據平台以嚴選供應鏈、品牌化運營,讓現代科技為古田銀耳等農產品銷售賦能。
一條條視頻、一個個鏡頭、一場場直播,幫助積極“擁抱”電商的古田人將銀耳好貨“賣全球”,逐漸實現“世界九成銀耳來自古田”的規模。
助農主播直播銷售古田銀耳。古田縣十方田商貿有限公司供圖
如今,古田縣還與福州、廈門等地代理商簽訂了區域代理合同,實現產地與市場、生產者與渠道商之間的無縫對接,古田銀耳更“不愁賣”了。
“我們還在持續探索,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助農行動,沿著‘線上線下並行,線上對接平台,線下連鎖加盟’的發展模式,提升古田縣食用菌產品的美譽度,推廣古田縣區域公共農產品品牌。”胡金泉說。
航天育種 送銀耳上太空
從縣城到省城,從省內到省外,從國內到國外,古田銀耳產業的蓬勃發展,已不僅僅拘泥在“地球”,還要“一飛沖天”上太空。
2013年,古田縣與福建農林大學共同成立了福建省首個致力於食用菌研究的校地合作平台——福建農林大學(菌業)研究院,將教學、科研、生產、培訓融為一體,致力於菌種開發以及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等。
古田銀耳。古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11月25日,曾“乘坐”神舟十六號通過空間誘變獲得的銀耳新菌株HT108在古田縣迎來第4批次現場測產。
遨游太空5個月后,這個由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選育、以古田銀耳Tr21為出發菌株的新品種有了嶄新的表現——“總酚含量、黃酮含量分別提升50%以上,鮮重平均增產10%以上,表現出豐產性高、活性成分含量高的特點。”孫淑靜介紹。
探索食用菌產業壯大並無止境,古田緊接著向浩瀚蒼穹發起了銀耳選育的新挑戰。
孫淑靜表示,現場測產后,研發團隊將把測產數據和銀耳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得出更加具體的研究結論。“我們的研發人員,為了一個數據,可以不舍晝夜,直至反復測算出最精確的結果。”
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研發人員在工作中,左一為孫淑靜。受訪者供圖
做大做強縣域產業,讓“古田銀耳”成為“金字招牌”,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夜以繼日的努力,接續傳承的探索。
經過6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以銀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讓古田縣迸發生機與活力。在“新動能”的助力下,古田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銀耳生產基地和開發品種最齊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食用菌產業已形成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產業化發展格局,是“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如今的古田,正在全力打造“世界銀耳之都”,推動“世界銀耳看古田”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向著成為全球銀耳產業標杆的目標大步邁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