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牽頭建設虛擬教研室:化“虛”為“實” 讓儲能教研“活”起來
11月29日-12月1日,由廈門大學主辦,廈門大學能源學院承辦的2024年全國儲能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教融合研討會暨教育部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2024年年會在廈門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50余名知名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及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推動儲能科學與工程領域學科、人才、科技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由廈門大學牽頭建設,2022年2月入選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兩年多來,該虛擬教研室不斷探索,積極聯動全國儲能學科相關專業院校、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出版社等單位,打破學科限制、時空限制,在虛實融通推動教研創新、資源共建共享、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先行先試,不斷完善虛擬實驗室常態化運行機制,探索以數字賦能加強儲能學科專業建設,為我國儲能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教融合發展貢獻力量。
聯動協同 打造教研共同體
2022年4月29日,“教育部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舉行第一次工作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虛擬教研室負責人、廈門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孫世剛講授第一堂示范課《儲能技術導論》,線上線下近200人參加。
2024年5月9日,虛擬教研室共建單位福州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挂牌。
2024年8月25日,虛擬教研室共建單位石河子大學兵團能源發展研究院挂牌。
2024年9月9日,虛擬教研室共建單位重慶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重慶科技大學材料與新能源學院、重慶理工大學兩江國際學院挂牌。
2024年11月30日,虛擬教研室共建單位60余家集體授牌,虛擬教研室共建行動啟動。
近年來,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作為依托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平台,吸引著越來越多致力於加強能源學科專業院校、相關頭部企業、研究院所等加入。從最初的23家成員單位,到現在的70余家高校院所、企業、行業組織、創新平台,來自不同區域、不同單位、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行業代表自發地動態地匯聚在一起,各展所能、各盡其才,“線上+線下”相結合,探索“智能+”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組織跨校運行機制,創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賽教融通的“三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
共建共享 集成優質資源
秉承“立德樹人,協作共享,共同建設,共創未來”的理念,“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協同共建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知識圖譜、教學視頻、電子課件、習題試題、教學案例等資源,形成具有儲能學科特色,緊跟行業發展前沿的優質共享教學資源庫,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知識圖譜的構建就是其中一個縮影。《氫能與燃料電池》是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專業核心知識?如何更好搭建學生從知識學習到能力培養的“橋梁”?在一系列問題的指引下,在廈門大學能源學院教授鄭志鋒的帶領下,團隊教師經過反復討論、凝煉總結,梳理了《氫能與燃料電池》課程的11個主題,136個知識點,構建170個知識點關系,研究出171個問題體系,以一種簡明清晰、可視化的方式展現知識關系網絡,為學生提供基於AI技術的多元化學習路徑選擇。2023年12月,氫能與燃料電池課程知識圖譜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典型教研成果。
以知識圖譜為基礎,學生的能力圖譜與素質圖譜也在探索構建中,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知識圖譜也在架構中。通過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能力體系、問題體系、知識體系、教學資源等系統地匯聚,知識點之間、知識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有效建立起來。同時,以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教學改革等為主題的分類探索,讓多層級、多類型的教學體系不斷完善。
數字人儲儲AI助教的開發也為教學創新提供了有效手段。依托大語言模型的能力,結合虛擬教研室自有的資源庫,數字人儲儲助教成為專業教師的智慧教研小助手,不僅可以協助教師拓展知識、梳理教師文檔、輔助教師出試題等,還能智能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為老師提供個性化教學建議,讓教學更加精准高效。
產教融合 創新教研形態
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力度,構建並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育人,“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與寧德時代、廈鎢新能源、科華數能、海辰儲能、福清核電站和寧德核電站、國能福建、國網福建等建立產教融合機制,並在戰略規劃咨詢、人才交流培養、科技研發方面開展深入的交流合作。
教學名師、行業領軍人物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比如,教研室舉辦“儲能大咖談”系列講座,南方電網公司特級戰略技術專家鄭耀東、寧德時代安全技術總工陳小波、寧德時代儲能事業部CTO許金梅等一批行業專家學者與師生分享交流前沿動態。
共建單位之間也開展互訪交流。該教研室覆蓋全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跨區域高校聯合,高頻次、高質量開展教研交流,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有機融合。老師們通過文字、語音、視頻、專題討論等不同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線上線下結合研討交流教學經驗。
此外,通過與寧德時代、嘉庚創新實驗室聯合舉辦“寧德時代杯新能源創新大賽”,承辦“中國中車杯”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可再生能源優秀科技作品競賽決賽等形式,進一步強化了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賽教融通培養模式的作用。
2024年,該教研室“基於教育部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的跨校際師資培訓”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立項名單,並已順利結項。(廈門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