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起來 富起來 美起來
——龍岩市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龍岩樣板”紀實
圖為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通訊員 朱芳彬 攝
初冬的閩西大地,依然處處郁郁蔥蔥、生機勃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產業井噴發展,生態價值源源不斷轉變成為經濟價值,人們在綠水青山間享受生活、創造財富。
多年來,龍岩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聚力打好綠色生態牌,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走前頭、作示范,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龍岩樣板”,譜寫了新時代新龍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持續厚植靚麗底色,綠起來
12月2日,長汀縣晨露種養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曾憲富和社員們在山場忙著採收黃花遠志和植株管護,合作社已種植黃花遠志960畝,並廣植紫花泡桐、木禾、楓香等樹種,既增強了水土保持能力,也讓山林成為“綠色銀行”。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告訴記者,今年1-10月,長汀策劃實施2024年生態精准治理、監管保障、質量提升、發展示范、制度創新和科技促進等“六大工程”項目26個,累計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恢復面積11.28萬畝。截至10月底,今年以來龍岩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15萬畝、佔省下達任務的110%。
龍岩市始終把鞏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列為市委市政府“十項重點改革”、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2023年4月,龍岩市率先在全國市級層面研究出台《龍岩市鞏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著力提升差別化防控能力、精准化監管能力、系統化治理能力、產業化供給能力、多元化支撐能力,持續鞏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爭創龍岩市全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頂層設計規劃、系統思維推進,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2023年,全市水土保持率從2000年的90.13%提升至94.27%,全省、全國領先,森林覆蓋率達79.21%,連續45年位居全省第一﹔原水土流失區維管束植物從上世紀80年代的110種增加到現在的340種,鳥類從100余種恢復到306種﹔龍岩市水土保持創新工作有八項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連城縣文亨鎮是全省重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鄉(鎮)之一,通過實施崩崗工程治理、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曾經的崩崗地如今綠意盎然,帶動了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有了這紅本本,我們可以放心搞種植了!”12月1日,武平縣下壩鄉露冕村的邱先生、劉女士拿著林地經營權不動產權証高興地告訴記者。一個多月前,他們領到了武平頒發的第一本自留山“三權分置”林地經營權不動產權証,這是繼2021年開展林權“三權分置”辦証以來的又一林權登記工作的探索和嘗試,標志著武平實現了林權全類型不動產登記。
這是龍岩市鞏固提升林改“武平經驗”的又一喜人成果。龍岩市以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市建設為抓手,持續改革創新,加快推進“多方得益、多式聯營、多重服務”的“三多改革”試點,深入實施林木採伐管理制度、林業碳匯工作機制、林業金融服務、林業經營機制、國有林場改革發展機制、司法護航生態機制等“六大創新”,完善林業部門主抓、相關部門齊抓、社會各界參與的工作落實“三項機制”,林改成效顯著、亮點頻現:龍岩市在全國率先推行的“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齡限制”等四項舉措被廣大林農群眾認可﹔全國首個林業綜合服務智慧管理平台“e林通”在武平上線﹔龍岩林票在武平縣正式發行﹔龍岩市林業金融區塊鏈平台獲評2023年福建省金融創新二類項目﹔全國首單水土流失區林業治理碳匯保險在長汀簽約﹔國家林草局出台支持漳平市開展海峽兩岸現代林業融合發展試點文件﹔龍岩市在全省2023年度林長制考核中獲得第二名﹔全市眾多林改典型案例被國家林草局、省林業局推廣……
龍岩市礦產資源豐富,開採歷史悠久,此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歷史欠賬多。近年來,龍岩市通過採取生態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機制創新等舉措,積極拓寬廢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新路徑,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已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8個、省級12個,完成治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20000多畝,成功打造上杭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新羅紫金山體育公園生態新城典范、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一批試點示范項目。位於龍岩中心城區的紫金山體育公園堅持“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治理策略,引導和激勵社會資金投入,通過綜合治理和建設,昔日“傷痕累累”的廢棄礦山,華麗轉變為集生態、體育、教育、住宅為一體的生態新城典范。
綠色,早已成為閩西最靚麗、最鮮明的底色!
加速釋放生態紅利,富起來
12月3日上午,永定區仙師鎮恩全村村民們正在為已採摘的蜜柚樹進行環割、修剪、擴穴施肥等作業,山場的一邊,60畝泰國青柚已經結出了碩大的果實,將在春節前採摘。“柚子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全村種植面積2800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肖浪和說,過去依賴大量撒施固態化肥,土壤污染嚴重,近年來,通過安裝滴灌、推行水肥一體化,實現了節本、減污、增產、提質,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比2022年增長5%。
點“綠”成“金”的場景不僅出現在永定龍湖周邊,在閩西大地,綠色、生態已經釋放出巨大的發展紅利。
走進上杭縣才溪鎮溪北村,青山綠水間,共富之路蜿蜒向前,一條寬闊整潔的共富帶如同彩帶般環繞在村庄周圍,串聯起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田野山林和錯落有致的產業基地,令人心曠神怡、贊嘆不已。2023年,溪北村村集體年收入6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123.6元。一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嶄新畫卷正在才溪的青山綠水間徐徐展開。
近年來,龍岩市立足資源稟賦,創新實施“158”鄉村建設工作機制,即堅持“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的建設理念,探索推廣思想共富、產業共富、合作共富、改革共富、人才共富、文明共富“六個共富”機制,探索出一批具有龍岩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生態是資源,也是財富。龍岩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把“綠色”作為最亮麗的底色,把“生態”作為最寶貴的財富,依托資源稟賦深入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走出了一條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綠量”的發展路子,讓百姓“富起來”。
——綠色生態產業全面提升。水土流失區變廢為寶,在水土流失區建成油茶、楊梅等特色產業基地22.71萬畝,全市實現林藥、林菌、林花、林禽等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081萬畝、產值達262億元,帶動18.7萬戶農戶參與。
——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以“森林人家”為主的生態旅游,現有“森林人家”322家,佔全省的1/3以上,全年實現生態旅游社會總產值91.64億元,生態旅游直接收入11.76億元。
——“兩山”轉換渠道持續拓寬。積極培育和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碳匯,全國首單和跨省首單在長汀成功落地,共交易水土保持項目碳匯11萬噸,總價198萬元,“綠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銀山”轉化,“林票”“碳票”等真正帶動村集體受益、老百姓增收。
——工業綠色轉型升級不斷加快。通過提質增效著重發展優勢特色現代農業,大力推動園區、企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實施節能降碳,加快推動生態轉型、循環改造,推進綠色制造,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康庄大道。通過大力實施“農業穩市、工業立市、三產強市”戰略,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經過持續探索實踐,龍岩市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2024年前三季度,龍岩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23.31億元、同比增長4.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7元、同比增長5.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74元、增長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2元、增長6.7%。
奮力繪就幸福圖景,美起來
12月2日,記者走進上杭縣湖洋鎮上埔村,干淨整潔的村道、生態優美的古綠湖景觀塘,碧水清清倒映著周邊白牆紅瓦的房屋和依然蔥郁的樹木,一幅美麗宜居的田園水鄉畫卷在眼前展開。“現在環境變好了,我們住著非常舒服,早晚沿著景觀塘散步、聊天,日子過得很滿足。”村民林家壽滿意地說。
同日,家住新羅區璞玉潤園小區的李阿姨和往常一樣,晚飯后邀著老伴出門散步。“有了這個小公園,可以在家門口散步健身,太方便了!”她口中的“小公園”,就是位於紅肖路北側、璞玉潤園小區旁的海綿口袋公園。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閩西,城鄉面貌進一步呈現“高顏值”,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邁入“高品質”。
龍岩市全力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同時通過加強法制建設、強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2023年中心城區空氣優級天數比例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天數比例均居全省第二,截至今年10月,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I-II類水質比例達81.6%,比2022年底提高31.6%。
公園,是城市的“綠肺”,也是城市的文化。近年來,龍岩市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功能各異的大型山地、沿河公園,同時順應發展新理念和市民需求,加快推進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建設。目前,龍岩中心城區累計建成綜合性及專類公園36個、“口袋公園”39個,綠化覆蓋率達41%。“推窗見綠、抬腳入園”的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12月3日,陽光照耀下的漳平市境內的九龍江流域水光山色交融,成群的白鷺從河面飛過,兩岸棧道不時傳來陣陣歡笑,人們在如畫的景致中暢享生活。2020年,《龍岩市實施河長制條例》正式施行,成為全國首部專門系統規范實施河長制的市級地方性法規,實現了龍岩市河(湖)長制從“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轉變。依法治河、聚力治河、創新治河……龍岩市圍繞全面深化河湖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建設目標,全面強化河湖長制,改善河湖面貌,建設幸福河湖,更多的河湖生態紅利正在造福百姓。如今,龍岩的山越來越綠,河越來越清,新打造生態清潔型流域27條,建設水土保持生態村31個,全市主要流域76個國省控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達100%。多彩的河湖畫卷,流淌著百姓的幸福。
通過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龍岩市廣大農村早已告別了“臟亂差”。如何鞏固提升整治成效,讓鄉村變得更美?龍岩市以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為目標,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探索“333”機制,有序有力推進“五個美麗”建設。在此過程中,龍岩市突出試點示范先行、黨員干部先行、規劃引領先行,堅持統籌推動、氛圍營造、因地制宜,聚焦“人”“地”“錢”三個保障,“五個美麗”建設超序時進度推進。截至10月底,“美麗鄉村庭院”完成建設1391戶、完成133.75%,“美麗鄉村微景觀”完成建設597處、完成119.40%,“美麗鄉村公共空間”完成建設173個、完成117.81%,“美麗田園”完成建設42片、完成123.53%,“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完成建設21個、完成116.67%。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閩西大地日新月異。新時代新征程,閩西人民將以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龍岩樣板”的新成效,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不斷書寫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答卷!(融媒體記者 黃俊 曾俊欽 林阿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