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繼續走食藥用菌全產業鏈創新之路
人民網寧德12月5日電 (記者陳藍燕)“中國食用菌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一葷一素一菇’的消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5日召開的第一屆銀耳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如是說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主辦方供圖
食用菌雖小,卻是一個大產業。李玉說,全國592個貧困縣有約72%開展了食用菌產業,食用菌在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李玉介紹,食用菌蛋白質結構復雜,種類豐富,功能多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成分,含量高達14%~42%,與牛肉、豬肉等畜禽產品相當。他表示,食用菌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脂肪含量低,不含膽固醇,將食用菌直接添加到各種加工食品中,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特性和營養功效。
第一屆銀耳產業發展大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李玉說,以吉林省為例,如果按照2023年吉林省產生秸稈4500萬噸,隻要將其中5%用於食用菌生產,即203.15萬噸,就可以生產至少166萬噸干食用菌。按照每噸干食用菌含有19%~40%的蛋白質計算,相當於增加31萬~66萬噸蛋白質,相當於62萬~13萬噸瘦肉、275萬~583萬頭牛、825萬~1750萬頭豬、79萬~198萬噸雞蛋、370萬~792萬噸牛奶。食用菌單位面積優質蛋白的產出量是谷物種植業的10倍,是養牛業的20倍。
“到2050年,用發酵獲得微生物蛋白替代全球牛肉消耗的20%,可以使森林砍伐和相關二氧化碳排放減半,但替代水平更高后獲益會遞減。”李玉表示。
過去四十年,食藥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實現飛速發展。在李玉看來,踐行大食物觀將為菌物產業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對於菌物產業來說,種子的力量不可忽視。李玉表示,育種大數據分析平台是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的關鍵。精准育種技術由數據驅動,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與育種模擬,像設計汽車一樣設計育種方案,選育新品種。
展銷會上的古田銀耳。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不僅是種子,生產過程也蘊含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發展物聯網精准化生產技術、智慧方艙精准栽培技術。通過物聯網精准化生產技術、智慧方艙精准栽培技術,實現‘環境和生物精准耦合’,突破地域氣候等限制。”李玉說。
李玉表示,我們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繼續走食藥用菌全產業鏈創新之路,加快精准育種、智能栽培和精深加工的腳步,踐行大食物觀,端牢“菌糧飯碗”。
據了解,本屆銀耳大會在寧德市古田縣舉辦。古田縣是我國袋栽銀耳的發源地和主產區,銀耳產量約佔全國90%,有“世界銀耳看古田”的稱號。當前,古田縣正在全力打造“世界銀耳之都”,以大食物觀為指引,持續推動銀耳入糧入藥、融入各大菜系,不斷提升古田銀耳的知名度,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上展現古田擔當,向世界展示菌花“綻放”之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