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新聞戰線融媒體競賽進行時:融媒“特種兵”在莆田尋找木蘭溪的前世今生

2024年12月08日11:4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莆田12月8日電 (劉寶琴)近日,一群優秀的新聞人正穿梭在福建省莆田市,他們循著木蘭溪,用筆、相機、航拍機、穿越機等記錄莆田母親河的治理故事。

這裡是福建省新聞戰線融合體業務能力競賽個人賽的主場地之一莆田。今年是木蘭溪治理25周年,主辦方以此為新聞主題,為參賽選手提供若干個採訪點和線索,開展融媒體業務能力競賽。

本屆個人賽莆田賽區的17名選手來自省、市、縣(區)各級媒體單位,是從團隊賽中推選出來的優秀代表。他們將在4天時間內,獨自完成採訪寫作、視頻創作和新媒體編輯三項比賽內容,並提交一個含文字、圖片、視頻的融媒體作品。

踐行“四力”,弘揚“腳板底下出新聞”的好傳統

賽事說明會一結束,17名選手魚貫而出,奔向各個採訪點。

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前,來自福建日報社和龍岩融媒體中心的選手不期而遇,他們全神貫注地傾聽著採訪對象講述木蘭溪是如何從“水患之河”變成“安全之河”——“裁彎取直”治理方案的選定、“軟基河道筑堤”難點的突破……25年來,歷任莆田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克服資金、技術等種種困難,持續推進木蘭溪治理。

選手們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採訪。人民網 劉寶琴攝

選手們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採訪。人民網 劉寶琴攝

木蘭溪治理展示館的正前方是濱溪公園。採訪當天萬裡晴空,公園裡熱鬧非凡,游客如織,群眾臉上洋溢的笑容就是木蘭溪治理成效的最好印証。

另一邊,在莆田市荔城區的北大碼頭,來自福州日報、閩北日報的選手們正在這裡了解水上巴士航線。

木蘭溪的支流密布莆田,流域內大片農田和荔枝園構成了這座城市的生態綠心。近年來,當地政府系統推進綠心水系生態環境治理,通過疏浚河道、建設碼頭、改造橋梁、保護歷史文化鄉村等,串聯起綬溪、白塘湖、玉湖等河湖水系,開通了“水上巴士”航道,並致力於將其打造成莆田的第二張“金名片”。

選手們在航行中的“水上巴士”採訪。人民網 劉寶琴攝

選手們在航行中的“水上巴士”採訪。人民網 劉寶琴攝

木蘭溪的水患得到治理后,莆田市委、市政府又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一母親河打造成“生態之河”,如何把水系治理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進而把“生態之河”打造成推動地方經濟騰飛的“發展之河”。而“水上巴士”正是激活綠心價值的重要抓手之一。

還有的選手到木蘭陂公園、新溪小學、華林經濟開發區、新度鎮蒲坂村等採訪點挖掘新聞素材。

參賽選手們通過圖片、視頻、航拍等多種形式,記錄著木蘭溪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

競賽場上,“新兵”“老兵”化身“特種兵”

本屆個人賽採訪地的選擇採取“異地”和“抽簽”形式,參賽選手不僅要面對陌生的環境,還要在4天時間內獨立完成採、寫、拍、編、剪等融媒體全流程工作,時間短、挑戰大。

參加莆田賽區的選手既有70后、80后新聞“老兵”,也有90后、00后新聞“新兵”﹔既是新聞戰線的“老兵”,也是融媒戰場的“新兵”。

選手講述自己的創作計劃。人民網 劉寶琴攝

選手講述自己的創作計劃。人民網 劉寶琴攝

“一切都是未知,既新鮮又刺激。”來自龍岩融媒體中心的00后選手小廖興奮地說。“幾乎沒有准備時間,下場即戰場,隻能在採訪中構思,在構思中優化採訪。”龍岩融媒體中心的時政記者小羅開玩笑說。

“好辛苦,可是收獲好大,身邊都是優秀的同行,可以互相學習。”三明融媒體中心從業15年的小芳說。“木蘭溪治理是一個經典選題,作品要出新出彩難度很大。”來自福州日報社的80后選手石老師說。

不少選手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獨自面對這麼大難度和強度的採編任務。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一專多能”,選手們拼盡全力。

福州日報社的資深攝影記者張老師拿著長槍短炮,在選定的採訪點蹲守,航拍機一次次升空﹔來自閩北日報社的小林,坐在水上巴士船頭,一遍遍地錄制著視頻﹔攝影記者小廖,用鏡頭從不同角度對著採訪對象,一次次地運鏡﹔福州日報社的石老師為了視頻作品裡的“日出”畫面,清晨四五點就帶著攝影機器出門了……

“這是一個媒體深入融合的改革時代,希望大家開動腦筋,深入採訪,錘煉作品,學會用融媒體的方式表達新聞、呈現新聞。”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