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廈門網絡文化節丨兩岸融合第一站·讓文化種子在兩岸沃土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以前我多次來大陸參演,像個過客。但現在,我感覺自己是廈門的一份子。”2022年,來自台灣的鄧佳蓉到廈門從事民樂教育,成為一名打擊樂教師,她積極推動台灣民樂團隊跨海而來開展文化交流,也和其他教師一起帶領孩子們奔赴全國各地交流。
廈門理工學院教師郭肖華參與發起的“中國的月亮——兩岸青年學子用影像寫詩”活動,讓兩岸青年學子以影像為畫筆,深度挖掘兩岸歲月沉澱的文化意象,使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的光影中煥發出嶄新的生機與活力。
12月5日晚,在第十三屆廈門網絡文化節閉幕式上,鄧佳蓉與郭肖華一同分享了在廈門這個“兩岸融合第一站”以文化為紐帶、以融合為使命,讓文化的種子在兩岸的沃土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故事。
談及在大陸的工作,鄧佳蓉回憶,初到廈門,開始接觸到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中大班的小朋友。面對這些天真無邪、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她一時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入手進行教學,幸運的是在這裡得到了好多熱心老師的幫忙,很快和孩子們找到了溝通的橋梁和民樂的共鳴。
“我把海滄區委宣傳部策劃的‘我從對岸來 筑夢海滄中’台胞專訪短視頻傳至網絡平台,收獲眾多台灣同行與友人的盛贊。他們真切感知到大陸的蓬勃發展與滄桑巨變,對我在廈門的工作與生活充滿向往。”鄧佳蓉說,生於台灣,逐夢廈門,她願意化身民樂文化的傳頌者,將手中的鼓槌遞予新一代,使兩岸青少年皆能體悟打擊樂世界的靈動與魅力。
恰似江河歸海,兩岸融合匯聚的是同根同源的文化溪流與血濃於水的親情暖流。
“‘用影像寫詩’活動一經推出,便如春風拂過大地,喚起了兩岸青年學子的熱烈響應。”用影像藝術構筑起兩岸心靈相通的郭肖華感慨,海峽兩岸雖一水相隔,然文化同根,情感同源。
事實上,郭肖華所在的廈門理工學院在閩台合作的征程中,早已鐫刻下深深的足跡——“3+1”“4+0” 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成效斐然,“海峽兩岸時尚藝術與傳播高峰論壇”“兩岸學子48小時短片大賽” 等品牌活動熠熠生輝。
無論是影像藝術的視覺盛宴,或是音樂文化的聽覺華章,都能構筑兩岸心靈相通的堅固橋梁。鄧佳蓉、郭肖華都期待,兩岸融合之花越開越盛,越開越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