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點“菌”成金的中國智慧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4年12月10日08:2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一斤銀耳百擔糧。銀耳,是中國傳統滋補上品,有“菌中之冠”之稱的銀耳在20世紀中旬仍是稀有的餐桌“奢侈品”。短短半個多世紀,銀耳已成為百姓餐桌常客,這樣的轉變與福建寧德的小城古田密切相關。

日前,第一屆銀耳產業發展大會在寧德古田舉行,在一場場座談會和展銷中,關於古田銀耳的“傳說”漸現出清晰的脈絡。追溯古田由“銀花”創造的“奇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條農業產業鏈的誕生,更是這背后造福人類的中國智慧。

以菌立縣,庫區“逆襲”

說古田是被銀耳改變命運的縣城,並不夸張。

山多地少,兩建大型水電站,30年內移民6.3萬人,古田,曾是福建最大的庫區移民縣。

古田庫區移民村今貌。柳明格攝

古田庫區移民村今貌。柳明格攝

易地而居,在新墾的山野間,古田人白手起家,實現了財富的“逆襲”,連續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寧德市第一。“買房都能用現金”是許多外地人對古田富裕程度的印象。

古田人的“翻身”,靠的是銀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銀耳價高難得,有專家研制出段木栽培技術,不少“嗅覺靈敏”的菇農便引進試種。古田也開始了人工栽培銀耳的探索。比其他地區幸運的是,古田庫區豐沛的水汽讓食用菌生長如有天助。

從1977年的代料瓶栽技術突破開始,古田的銀耳技術共經歷三次變革。銀耳產量從1976年不足1噸提高到了1982年的219噸,增長200多倍,產值翻了57倍。

菇棚培育的銀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菇棚培育的銀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當時銀耳單價很高,技術突破是很轟動的,《人民日報》都作了報道。從全國寫信來求學的人不計其數,最多的時候一天收了300袋,一年收了四五萬封信,堆滿兩個房間。”“土專家”姚淑先被當地視為銀耳栽培技術革新的關鍵人物,受聘為古田縣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更在1994年獲得國際銀耳栽培高產技術金獎。

姚淑先介紹,銀耳的“育種”難度很大,即便在今天,其人工栽培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全國范圍內尚隻有古田建立起大規模產業基礎。

數據顯示,目前古田銀耳產量佔全國90%以上,甚至在幾十年間拉動銀耳價格,使之成為“平民食材”。

古田是國內開發品種最齊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陳秀玉攝

古田是國內開發品種最齊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陳秀玉攝

靠著核心技術,古田早早確立了“以菌立縣”的理念,先后完成銀耳、香菇、竹蓀、黑木耳、茶薪菇等食用菌人工種植技術突破,形成50%涉農貸款用於食用菌產業、60%農民收入來自食用菌產業、70%農業人口從事食用菌產業、80%農業產值來自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格局。

這是古田人引以為豪的“逆襲傳說”。在銀耳產業發展大會上,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用菌產業專家也為這樣的成功而驚嘆。

技術量變,產業質變

古田的“逆襲”是有跡可循的,古田人知道,天時地利之上,“奇跡”更靠雙手和頭腦創造。

菇農彭仁勝的父輩就是庫區移民,今年年過花甲的他“菇齡”有近四十年。“最早的時候種一點點,起早貪黑守著,太陽底下晒干后挑著坐船去縣城賣。”如今彭仁勝已擁有十幾間光伏菇棚,科技種菇,“一年種幾萬斤,自家小孩也來幫忙”。

菇民在光伏菇棚裡查看銀耳生長情況。人民網 黃東儀攝

菇民在光伏菇棚裡查看銀耳生長情況。人民網 黃東儀攝

這樣的“發家史”在古田幾乎家家可聞。從提籃叫賣,到佔街為市,再到第一個銀耳交易場所,古田的銀耳產業隨著技術量變一點點走向產業質變。

進入21世紀,古田縣的銀耳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在有著“銀耳第一村”之稱的極樂村,菇農們的科研開始“摳細節”,將原料配比、培養袋容量、溫度調控等12項技術規范應用到銀耳栽培專用房,銀耳品質更上一個台階。

古田縣農機管理站和縣農械廠研制出成套食用菌設備,讓機械化養菌在古田“遍地開花”﹔2001年,鳳埔菇農首創鍋爐蒸汽滅菌、烘干技術,至2005年全縣鍋爐烘干廠達到28家,產業分工初具規模﹔2002年,以古田國有綜合農場為首,當地開始高標准食用菌生產房建設,銀耳生產基地化漸有雛形……

靠著前期技術和經驗上的積累,古田早早就把機械化、規模化、基地化的工業“新概念”用到了生產線上。此后,本草銀耳、凍干精深加工、工廠化種植等等升級,使古田的銀耳產業在一二三產領域皆有建樹,更讓古田銀耳的品質、口碑在全國范圍內“一騎絕塵”。

古田的銀耳生產車間。王夏冰攝

古田的銀耳生產車間。王夏冰攝

時至今日,古田引以為豪的食用菌“縣域工廠化”模式已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集聚,成為業內難以復制的“王牌”。古田縣食用菌協會會長譚國良介紹,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古田縣打造了完整的食用菌產業鏈,使得食用菌生產中每個環節的成本持續降低,食用菌產業體現出收入持續穩定、生產更加綠色、發展更加可持續的特點,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古田興起了給銀耳“升值”的新趨勢,打好品質“地基”,還要拉高行業“天花板”。

2017年,廣東商人陳清華經招商引資來到古田。“從幾千萬做到上億級企業,古田是我的福地。”在大會期間舉行的商貿對接會上,陳清華感慨良多,“提出高端化,我們的銀耳最高時一克賣到三塊。”

帶著商業野心,陳清華提出打造全產業生態,組建專業科研團隊、對標國際標准、推出有機概念、與福建農科院共建行業首家銀耳產業研究院……

2024古田銀耳展覽展銷會上,銀耳產品琳琅滿目。人民網 李唯一攝

2024古田銀耳展覽展銷會上,銀耳產品琳琅滿目。人民網 李唯一攝

不僅是農人,更是研究員、品牌運營、市場銷售,有一批像陳清華一樣的企業家開始謀劃銀耳品牌化、國際化建設。上太空、推藥膳、做美妝……學界業界基於銀耳多糖等成分的開發和研究也在開拓銀耳產業的新可能。

目前,古田已成為全中國最大的銀耳商品生產基地,也是開發品種最齊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中國·福建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年成交額超6億元,全縣有電商企業400多家、電商店鋪2700多家。2023年,“古田銀耳”以147.32億元居全國食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第二,並獲最佳增長獎。

發於山海,飛向世界

人們常說古田靠一朵“菌花”走上致富路,在“大食物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當下,古田銀耳有了更廣泛深遠的現實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在銀耳產業發展大會上提到,全國592個貧困縣有約72%開展了食用菌產業,食用菌在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在銀耳產業發展大會上演講。人民網 李唯一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在銀耳產業發展大會上演講。人民網 李唯一攝

“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李玉表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繼續走食藥用菌全產業鏈創新之路,加快精准育種、智能栽培和精深加工的腳步,踐行大食物觀,端牢“菌糧飯碗”。

古田日漸壯大的食用菌產業也引起國際關注。“站在創新、可持續性與糧食安全的交匯點上,今天的全球食品體系正在經歷重大變革,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復雜。”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副代表柯世明看來,通過加強價值鏈——例如銀耳價值鏈的發展,特別是在邊緣化或服務不足的地區,可以創造經濟機會、改善糧食獲取,並提升營養水平。

銀耳。古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銀耳。古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事實上,從2000年起,古田縣就開始為發展中國家培訓食用菌技術人員。每年舉辦聯合國南南合作網示范基地亞太地區食用菌技術國際培訓班,已為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組織機構提供考察培訓,內容涵蓋菌草栽培技術、菌草種植食用菌技術、古田食用菌種植模式等,累計培訓學員700多人次。

“嗅覺”靈敏的古田也正抓住機遇打造“世界銀耳之都”。當前,古田食用菌營銷網絡已遍布全國,還打入東南亞、歐洲、美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食用菌產銷率達98%以上。

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格雷格·西莫欣賞古田建立起的縣域化產業體系,他期待,通過大會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將研究成果帶給農民、惠及大眾。

在海外,肩負大國責任,以古田為代表的中國食用菌產業經驗一次次得到驗証,尤其在帶動農民、婦女就業等方面成效顯著。

食用菌栽培技術與可持續農業國際培訓班第一批學員頒証畢業。人民網 李唯一攝

食用菌栽培技術與可持續農業國際培訓班第一批學員頒証畢業。人民網 李唯一攝

“中國一直在倡導‘南南合作’,用自己的發展經驗和技術幫助其他國家減貧。古田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總干事吳忠介紹,銀耳產業發展大會期間,國際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開班,二十余名來自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與減貧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學者、國際組織代表走進古田學習考察。

多位世界糧食計劃署總部、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代表表示,未來將通過國際組織網絡推廣食用菌技術和產業運營。

“古田會騰飛,成為真正的‘中國食用菌之都,世界食用菌之窗’,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獨特的智慧。”李玉說。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