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最是清風傳家遠丨《大漠赤子心》

2024年12月11日12:57 |
小字號

近一年來,由福建省紀委監委和福建省婦女聯合會共同主辦的“最是清風傳家遠”——新時代好家風思享匯活動先后走進省內多地,通過“憶人說事”的宣講方式,分享了多位英模黨員的優良家風故事。

家風故事分享【節選】:

小小的家庭會議,是王有德和父親每年難得的一次心靈對話,無形中,在他心裡種下家風的種子。當王有德站在白芨灘林場,站在狂風呼嘯的大漠之中,這顆種子,早已生根發芽,郁郁蔥蔥,足以對抗現實的風沙。

1985年春天,王有德來到了條件艱苦的白芨灘林場擔任副場長。剛上任,王有德就一頭扎到沙漠腹地,一邊大刀闊斧改革,取消工資級別、推行績效工資,將林業生產任務分解承包給職工,一邊抵押房子貸款給職工蓋房子。他和職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好幾個月都不回家。措施實施,立刻就有了成效。那一年,治沙造林超計劃完成152%,成活率比改革前提高了22%。

王有德的事跡引發了社會關注。王有德的父親王青來告誡兒子:“從今以后更要守規矩,因為你現在是先進人物了,身上有污點,你在前頭走后面就有人罵你。”

家庭會議,曾一度是王有德感到害怕的事情。小時候,王有德調皮,動不動就和附近的娃娃打架。父親過年回家的這場會議,便成了整頓他的大會。從8歲開始,持續了四十多年的家庭會議,成了王有德植樹治沙的精神支柱,把荒山變綠的同時也滋養了內心的精神家園。在白芨灘林場的那些年,他帶領職工種下防風固沙林63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在浩如煙海的毛烏素沙漠筑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裡、南北寬38公裡的綠色長城。

2014年,60歲的王有德退休了。兒子王立鈞覺得,勞累了一輩子的父親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享一享天倫之樂。沒想到,父親又一次上了山。他把銀川河東機場以東的萬畝荒灘作為新的“戰場”,發起創建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發動社會力量治沙植樹,開始了與沙漠的又一次斗爭。2019年9月,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偉大的事業,是植樹治沙,也是傳遞家風,引導后人。如今,每個周末,王立鈞和哥哥都會帶上家人來到林場義務植樹,用行動接續著父親的事業,傳遞著以身作則的家風要求。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黃沙破岩。像王有德一樣治沙植樹的典型在福建不斷涌現。

被譽為“世界菌草技術之父”的林佔熺,為解決“種植食用菌就必須砍樹”的世界級難題,經過無數次試驗,發明出以草代木培養食藥用菌的方法,成為點草成金的“扶貧狀元”。“小而美、見效快”的菌草技術被推廣到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用菌草開辟出脫貧致富和環境保護的新路徑,為國際減貧貢獻中國智慧。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林佔熺的女兒林冬梅從小就樹立了“當一名科學家”的理想,把目光放在了黃河流域的生態治理上,立志要“種下黃河千裡菌草生態屏障”。

白頭種鬆桂,早晚見成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福州市園林中心主任楊曉,把“種樹就是幸福”當作自己的日常。一頂草帽、一件雨衣、一雙布鞋是她的標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她的工作常態﹔在一線發現問題、協調問題、解決問題,是她奉行的“工作法則”。在她的腳步下,榕城越走越綠,煥發出勃勃生機。

小天地種出大苗木,小家庭傳承好家風。他們把種子種進祖國大地的泥土,也悄悄種到了下一代的心裡。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