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沙江:閩台鄉建鄉創帶來家園“蝶變”
“現在住在家裡既方便又安全,心裡暖暖的很幸福!”近日,在寧德霞浦縣沙江鎮鎮區南屏村,87歲的盧懷舉家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家裡地板改成了防滑地面,廁所安裝了助力扶手,進出門的台階也都改成無障礙通道,住起來真的非常方便。”盧懷舉說。
走進沙江鎮區,一幅美麗宜居鄉村畫卷映入眼帘。平坦寬敞的縣道穿村而過,幢幢民房錯落有致,讓人心曠神怡。而這都得益於福建省開創的閩台合作模式——閩台鄉建鄉創。
去年10月,沙江鎮入選省級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集鎮。一年來,在閩台鄉建鄉創項目指導下,沙江鎮搶抓政策機遇,積極借智台灣團隊,按照“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積極開展閩台鄉建鄉創實踐,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改造后的村入口。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共建共融 繪出鄉村新景象
“在政府幫助下,對老房子的外觀進行了修繕改造,就像為一幢幢農房穿上風格統一的新衣裳,好看極了。”說起村裡人居環境提升,南屏村村民十分滿意。
此前,台灣鄉建鄉創團隊規劃師吳正隆帶著團隊入駐沙江鎮時,對這裡第一印象就是“雜亂”:建筑風貌差,綠化雜亂,多處公產閑置,污水雨水從門前過,空中“蜘蛛網”橫七豎八,路上車輛擁堵更是常態。在此開展鄉建鄉創,首先要開出整治“處方”。
吳正隆說,當地政府充分尊重設計團隊在規劃設計上的專業水平,集中精力推進項目,做好項目服務保障﹔當地居民也踴躍參與沙江鎮的改造,令他心生感動。
摒棄大拆大建,注重人居環境改善,對既有民房進行微改造、微整治。為了讓居民有更多的參與感,前期台灣設計團隊與沙江鎮、南屏村干部配合,通過走街串巷和座談會,征集、吸納了500多條居民意見,梳理成最終實施的27個項目。
改造后的鎮區街道整潔干淨。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針對該鎮留守老人較多的特點,台灣團隊進行有針對性的適老化改造,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質量。“適老化改造並非‘一刀切’的標准化流程,而是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家庭實際居住環境、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等,制定具體改造方案后開展實施。”吳正隆說。
在盧懷舉家中,從大廳到房間再到衛生間都安裝了扶手,衛生間配有馬桶、熱水器、防滑地面,優化了開關照明,房間還安裝了報警器等,解決了老人起床、如廁、用餐、出行等方面安全隱患。
“太感謝閩台鄉建鄉創的團隊,父親現在住得舒心,我們也放心。”盧懷舉的女兒說,父親年事已高,住在老宅,腿腳也不方便,就是不願意搬來和他們一起住,之前老宅布局不合理,還有上下台階,出入也不方便,讓他們很不放心。
一年來,吳正隆帶領團隊入駐沙江鎮,挨家挨戶開展田野調查,深入了解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結合鎮情,“陪護式”為沙江鎮量身打造設計方案,與當地共同策劃實施了人居環境提升、既有建筑整治、惠民空間打造、“三類農房”改造、景觀設施完善、特色產業培育等27個項目。
在改造過程中,沙江鎮積極引導村民全程參與方案謀劃、提出整治需求、認管公共空間,促成村民與台灣團隊增強互動、建立互信,讓村民充分參與項目建設。
在吳正隆團隊的幫助下,一幅幅和美鄉村畫卷在這裡徐徐展開。如今,在沙江鎮,“臟亂差”的痕跡已漸漸消失。鎮區沿街房屋立面運用了馬頭牆的式樣,店鋪招牌和遮陽棚統一整潔,中心街古色古香,修繕后的鎮區道路秩序井然,實現了由表及裡、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借智借力 和美鄉村入畫來
“中午吃完飯到隔壁人民會場下棋,下午與老友相約大眾茶館,晚上沿著古城堡散步,日子很充實。”說起沙江鎮的變化,60多歲的村民盧冬亮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一座老舊危房的活化利用,彰顯出鄉建鄉創為沙江鎮帶來的改變。
位於鎮居中心地帶的原良種場樓房過去長年閑置,經過台灣團隊的設計改造,華麗變身為一棟兩層佔地約200平米的“大眾茶館+公共圖書室”休閑娛樂場所。如今,這裡成為群眾閑暇時的好去處,既可以作為村裡老人休息嘮嗑的場所,還能為游客提供一處打卡休閑點。下一步,將引進第三方團隊將葛洪開目綠、涵江大毫、富鋅茶等本土產業品牌融入其中,進行對外運營。
飯后,老人在改造后的人民會堂觀看電影。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走進這個危房改造的茶館,仿佛回到了舊時光。改造后的茶館既保留了傳統宅院的格局與風格,又巧妙融入現代元素,給人一種舒適感。”南屏村村民對改造后的大眾茶館連連點贊。
如今,漫步沙江鎮,每一處細微的變化都折射出鄉建鄉創生動實踐的縮影。
針對農房存在採光、通風、防潮、缺乏房前屋后庭院空間等問題,設計團隊通過完善使用功能、借景設計等,有效改善居住環境﹔打造了“大眾茶館”、南屏人民會場、南屏鐘樓廣場及二十四節氣打卡點等場所,形成集鎮漫步觀光“30分鐘”幸福圈。
改造后的大眾茶館。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同時,見縫插針打造南屏主村入口“山海經”主題小公園、南屏古城牆觀景點、“遇見沙江”田埂漫步道等,結合開展夜景燈光、溪流整治,讓群眾推門見綠、移步入園。
“面子靚”更要“底子美”。結合鎮區農村污水治理項目,實現集鎮污水治理全覆蓋﹔完成垃圾干濕分類,垃圾清運實現社會化運營,做到日常日清﹔改造鎮區現有3所公廁,全面配套無障礙設施﹔利用南屏老舊小區三期停車場建設項目,新建提升車位110個,逐步完成杆線整治、外立面改造等,亮出最美天際線。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看到家鄉變得越來越好,打心底裡高興。”南屏村村民陳邦佃說。
會場邊空地改造休閑空間。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蝶變”帶來了美好生活。“表裡”雙提升帶來的幸福感,南屏村的群眾感受很深。
“幾個月沒回來,村庄的樣貌大變樣,我都快不認識了!”南屏村村民盧春妹笑著說,閩台鄉建鄉創讓村裡變得更漂亮、更宜居,吸引八方來客。
活化利用 激活鄉村新活力
作為溫麻船屯舊址,沙江鎮是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山海特色風光與人文是沙江人的符號與鄉愁。如何激活積澱的沙江文化,活化沙江記憶場所,是鄉建鄉創改造的關鍵一環。
在一次調研走訪中,吳正隆團隊發現,在沙江,隨處可見海蠣殼的廢棄物,難以處理還又臟又臭。經過多次頭腦風暴,最終,他們想出將海蠣殼作為建筑牆裙,鑲在沿街兩側房屋牆面上,或裝進特制的休閑凳中擺放在街道,使得村庄整體建筑風貌協調美觀、地域特色彰顯。
“真好,海蠣殼當牆面、裝飾品,減少垃圾污染不說,還成為一處打卡點。”村民們談起海蠣殼的妙用,贊不絕口。
利用海蠣殼修繕的老屋牆面。葉伏國攝
台灣團隊扎根沙江以來,注重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針對性保護與利用。經過實地採風,梳理當地歷史脈絡,匯總黃瓜山貝丘遺址文化、八堡古城堡、竹扦海蠣養殖技藝、葛洪道教禪修文化內涵等,將“汐路橋”“沙江S灣”“竹蠣”“葛洪山”等特色符號及歷史文化遺存有機嵌入集鎮環境整治,修繕南屏古城城牆,新建南屏晚鐘,打造愛國教育主題公園,最大限度留住歷史印記,提升集鎮文化內涵。
在吳正隆團隊的努力下,經過對一批公共空間的活化利用,沙江鎮增加了多處“新景點”。
如今,行走在沙江鎮,懷舊與新潮相融共生。台灣團隊用創意喚醒古鎮,不僅為文物保護修繕、旅游項目入駐等打好基礎,更為帶動當地民眾實現家門口創業就業營造了濃厚氛圍。
村庄的“蝶變”不僅讓村民的心情變得“美麗”,環境、配套的提升也帶動了旅游業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為鄉村增添了活力。
“如今鎮區整潔、鄉村變美了,產業也在慢慢發展,隻要用心打造,一定能讓鄉村加快振興。”沙江鎮黨委書記黃光亮說。
鄉建鄉創給沙江帶來的,遠不止鎮區面貌的改變。台灣鄉建鄉創團隊還為全鎮產業發展提出了“文旅+產業”的創新思路,引導當地結合蜜柚產業開發蜜柚主題特色文創產品,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響全域旅游品牌。
“鄉建是第一步,已經在逐步推進見效中。下一步,我們將攜手閩台鄉建鄉創團隊著力推動2.0版本,就是鄉創的部分,讓前期建設的部分充分活化利用,打造更多富有沙江特色的展示窗口。”黃光亮說。(葉伏國 陳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