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清風傳家遠丨《我奮斗,我幸福》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一年來,由福建省紀委監委和福建省婦女聯合會共同主辦的“最是清風傳家遠”——新時代好家風思享匯活動先后走進省內多地,通過“憶人說事”的宣講方式,分享了多位英模黨員的優良家風故事。
家風故事分享【節選】:
“我奮斗、我幸福”是高德榮家大門上的對聯,是高德榮的手書,也是他的精神。40多年來,高德榮一直投身在獨龍族脫貧事業中。他用言行教育引導兒女,在立志、立德、立廉上作出表率。
1972年,18歲的高德榮考上了雲南省怒江師范學校。第一次走出大山峽谷,他先是滑著溜索翻山越嶺步行到達縣城,然后乘坐長途車整整走了10天,才從家鄉到達學校。高德榮出生的獨龍江鄉位於雲南大山深處,千百年來,獨龍族群眾聚居在高黎貢山與擔當力卡山之間狹長的獨龍江流域。由於發展基礎薄弱,交通閉塞,這裡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早日改變鄉親們貧困的生活狀況,成了高德榮朝思暮想的事情。1979年,高德榮辭去怒江師范學校的工作,回到家鄉在獨龍江鄉巴坡小學任教。此后,他從鄉村教師成長為鄉長、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長,當選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40多年來,高德榮不是蹲在鄉下帶領群眾架橋修路、發展產業,就是跑在為家鄉爭取項目和資金的路上。他團結帶領獨龍族群眾成為我國第一個整族脫貧的少數民族。
2019年9月29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看著高德榮身穿自己縫的獨龍褂褂,接過“人民楷模”的榮譽稱號獎章,一同前往北京的愛人馬秀英激動地說:“能一起來北京是我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也是一家人的榮耀。”
一路艱難,一路坎坷,一路堅守,結婚四十余載,他們攜手相伴。高德榮為了工作上下奔忙,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家庭,馬秀英從無怨言。她說:“高德榮工作時的那股勁頭讓人佩服。他到哪裡我就跟著去哪裡,家就在哪裡。”有一位當干部的父親,高德榮的子女非但沒有優越感,有時反而很“委屈”。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又是衛生院的護士,女兒高迎春六七歲就學會了管家。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有難處的獨龍族人就到家裡尋求接濟,高迎春和弟弟反倒成了外人。高迎春要結婚了,父親嚴肅地要求:不准邀請父親的同事朋友,也絕對不能以父親的名義請客。
垂范立家,身正治家。在高德榮家發黑的竹篾牆上,挂著他出席各類會議的証件。“全國道德模范表彰活動出席証”“獨龍江鄉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特邀証”……在女兒高迎春眼裡,這些“牌子”是父親給他們姐弟最好的教育。
“共產黨員,黨說要去哪裡,就去哪裡。”1949年初,谷文昌按照組織要求,作為地方干部從家鄉河南省林縣出發,一路南下接管福建漳州東山。
聽黨話、跟黨走,是谷文昌永遠不變的信念。從1950年到1964年,從35歲到49歲,就這樣,他毅然決然來到陌生艱苦的環境,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寫在了東山島的發展藍圖上。而他的子孫也接續扎根漳州,為當地的建設發展添磚加瓦。
2017年,時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的廖俊波,在趕往武夷新區主持召開會議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生命的最后45天,他有22個晚上在開會,14個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趕路﹔3天跑了4個省,拜訪了6家公司。他說:“組織把我放在哪裡都是信任,讓我做更多的事就是重用。”
一代代共產黨人,堅定信仰、對黨忠誠、為政廉潔,立家、齊家、興家、報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