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清風傳家遠丨《大山深處有人“家”》
近一年來,由福建省紀委監委和福建省婦女聯合會共同主辦的“最是清風傳家遠”——新時代好家風思享匯活動先后走進省內多地,通過“憶人說事”的宣講方式,分享了多位英模黨員的優良家風故事。
家風故事分享【節選】:
年均200多天在外、4萬公裡的行車裡程,記錄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四海為家、旅途為家、大山為家的生活軌跡。李保國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知名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他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奔小康作為畢生追求,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
李保國曾說,他有三個家。一個是常住的,在幾個主要幫扶基地﹔一個是流動的,在他的越野車上﹔一個是永久的,在河北農業大學家屬院。這三個家,是李保國的心系群眾、扎實苦干的人生動線,更是他的小家大愛、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
哪兒最窮最苦,他就在哪兒安家。
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為了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23歲的李保國和同在河北農大林學院工作的妻子郭素萍,把家搬進了前南峪半山腰黑黢黢的石頭房,就此扎根安家,一待就是15年。他們用理論和技術將干旱山地種上了蘋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經濟林,使窮山村成為太行山區一顆璀璨的明珠,獲得了聯合國“全球環境保護五百佳”提名獎。
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創邢台西部山區,內丘縣崗底村的200多畝耕地和村裡的廠房設備全被大水沖毀。一片狼藉中,李保國帶著郭素萍又把家搬到了這裡。崗底富了,李保國又把家搬到了臨城縣城北的狐子溝,這裡是最難開發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崗地。他帶領課題組成員確立開發策略選種了早實薄皮核桃。用了10年時間,使過去的荒崗變成了“搖錢樹”,培育出全國知名的“綠嶺”核桃。
那些年,越野車成了李保國流動家。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間不大的后備廂,塞得滿滿當當。中午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會兒,緩解一下疲勞。一年行程約4萬公裡,除了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李保國幾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車當司機,下車當勞力。平日裡,李保國開車往返奔波在各個幫扶基地,郭素萍就坐在副駕駛的位置,替他接電話、打電話,把藥准備好,看著他吃下去。
因為常年奔波,生活沒有規律,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1998年李保國患上了重度糖尿病。2007年,重度疲勞性冠心病又纏上了他。這之后,李保國帶著十多種藥,還是照樣往山裡跑,他去世前的4個多月,在家的時間總共不到10天。李保國去世后,郭素萍接過了他未竟的事業,繼續行走在丈夫奮斗過的田間地頭。
和李保國同樣無私奉獻的,還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八閩楷模”黃秀泉。1986年,黃秀泉從三明農校畢業后,進入沙縣良種繁育場,專注於水稻新品種試驗工作,為我國水稻新品種審定提供了大量准確可靠的試驗數據。10年內黃秀泉換了兩個腎,即便並發症纏身,他也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同事說,隻要站在田裡,根本感覺不到黃秀泉是病人,隻有看到他大把大把吃藥時,才會想起他換過兩次腎。
和李保國同樣獻身基層的,還有“時代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孫麗美,她生前是霞浦縣古縣村黨支部書記,常年奮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她17年如一日扎根基層一線,夯實基層組織,發展集體經濟,建設美麗鄉村,用真心真情贏得了群眾對她的擁護和支持,被當地群眾視為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2021年8月6日,在防抗台風“盧碧”中,孫麗美沖鋒在前,不懼危險,不幸被洪水和淤積物卷走,因公殉職,老百姓口中的“阿美書記”定格在44歲。
不管是四處游走的“短工”李保國,還是田野上的“農技鐵人”黃秀泉,抑或用生命托舉“初心”的孫麗美,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是他們永遠的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記錄著他們風塵仆仆的身影,包含著他們一心為民的奉獻與深情,見証著與當地百姓同甘共苦的日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