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湖裡區:共建共治  城中村變身“智慧社區”

2024年12月13日10:26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共建共治 城中村變身“智慧社區”

城中村現代化治理讓馬垅社環境越來越好。

城中村現代化治理讓馬垅社環境越來越好。

馬垅居民自籌資金建設的停車樓。

馬垅居民自籌資金建設的停車樓。

走進馬垅社,目光所及,路面平坦干淨,商鋪排檔鱗次櫛比,文化廣場農貿集市設施齊全……曾經環境臟亂差的城中村,搖身一變成為“智慧社區”。

這是廈門市湖裡區整治城中村“痼疾”、破除發展“梗阻”、推動民生改善的精彩縮影,折射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馬垅社所在地,區位優勢明顯,但也同許多老城區一樣,曾經深受“環境雜亂、道路狹窄、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困擾。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工作開展以來,馬垅社積極構建“黨員+居民代表+網格員+群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圍繞群眾需求推出針對性舉措,創新改造模式,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及力量參與,實現居民生活環境蛻變,以“黨建統領一盤棋”牽引“多元治理一張網”,有效破解城中村治理難題,實現共治、共建、共享。

共治

統籌規劃齊上陣居民自掏腰包翻新店招

駕車駛入馬垅社,雙向5米寬的車行道人車分流。放眼望去,一幢幢自建住宅錯落有致,道路整潔有序,路邊車輛有序停放,“老而不亂,舊而不破”。

“原來雨天積水,違章搭蓋擠佔公共空間,抬頭全是電線。”說起曾經的馬垅社,居民陳新發直搖頭。去年,湖裡區啟動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后,馬垅社有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環境好了,朋友都爭著來我家聚餐。”她說。

城中村人員結構多元化,治理要走深走實難度很大。在實施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中,湖裡區深度挖掘鄉賢力量、黨員、居民代表,充分發揮綜合治理委員會的職能作用,自發組建治理監督小組,激發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將共商共治共管思路貫穿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全環節全過程。馬垅社主動把新廈門人納入綜合治理委員會,讓新居民從“旁觀者”到“參與者”,促進新老居民共同參與、共同管理、共管共享,共建美好家園。

“以前每天都要被車子的喇叭聲吵醒!垃圾堆積臭味熏天不敢開窗。”整治前,馬垅社131號榕樹下周邊違建違停亂象嚴重,居民們深受其擾,苦不堪言。違建不僅侵佔了小區的行車公共空間,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看到了隔壁后浦社的治理成果,居民陳先生不僅主動配合拆除了違建,還為門前拆除后的空地鋪設了地磚,而且花了30多萬元整治自家店招。“社區環境好了,生活環境好了,店面的租金也變高了,這是大好事我們肯定支持。”

在城市更新的大命題上,廈門市住建局緊緊抓住“以人的實際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盡最大可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助力高質量建設兩高兩化中心城區,為馬垅蝶變奠基。“社區怎麼改怎麼建,政府事事都與居民商量,大家有力的出力、有好點子的出好點子。”馬垅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黃秀嘆說。

共建

居民自籌1300萬元建設馬垅社停車樓

項目上機器轟鳴、車輛穿梭,施工人員鏖戰正酣……在馬垅社湖裡大道一側,一塊1000多平方米的方形工地正火熱施工。這是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后騰挪出的新空間,即將建成一座停車樓。

長期以來,停車難、“花式”佔位導致道路擁堵等問題是影響馬垅社居住環境的痛點。在此次的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中,街道、社區廣泛聽取、多方征詢居民群眾意見,結合自身情況,由馬垅社居民小組自籌資金約1300萬元,申報建設馬垅社停車樓項目。

這是全市第一個居民小組自籌資金修建的停車樓,也是馬垅社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推動城市更新的一次成功嘗試。

“改是為了發展的需要,要通過改,改善民生、優化環境、拓展空間、激發新動能﹔拆是管理的需要,要通過拆,實現資金平衡和城市有機更新的可持續推進。”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馬垅社將項目謀劃與改造施工同進行,結合居民生活需求,探索以“繡花功夫”開展城中村微改造,因地制宜謀劃利用社區原有的空間建設口袋公園、停車樓等,進行戶外招牌設計及周邊景觀提升,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有效解決城中村空間不足等問題。

共享

創新機制謀未來升騰馬垅煙火氣

華燈初上,車水馬龍的煙火氣升騰——在馬垅的美食一條街,整齊排列在兩側的攤規點,提供了來自天南地北的美味,總能在下班的時候,滿足著馬垅異鄉人的味蕾,消解他們白天的疲憊,也點亮了馬垅的“夜經濟”。

在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工作中受益的就有不少美食店主。2001年就來馬垅經營小吃店的店主張新源對此深有感觸:“舊房子‘改頭換面’之后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甚至有了‘香餑餑’的說法。”

如今他那十平方米不到的小店已變身網紅小吃店,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打卡。“這邊緊鄰火炬園區,又有地鐵等發達的交通,整治后停車方便,很多老顧客都特地從島外來打卡。”

隨著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不斷深入,馬垅社的機遇與使命可期可待,下一步計劃也進一步明晰:當前他們充分利用馬垅紅色文化底蘊優勢,推進建成馬垅社村史館,講好馬垅紅色故事,實現城中村的發展與文化傳承。

在樹冠宛如巨大綠色華蓋的老榕樹下,村社裡的孩子們做著游戲,朗朗的笑聲隨風飄飛,穿透了榕樹濃郁的綠蔭……“城中村”變“城中景”,讓居民圓了“安居夢”,新老居民和諧互融,共建美好家園,樂享新生活。(文/記者 陸曉鳳 庄筱婧 圖/記者 林銘鴻)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