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山海,寧德“食”在!
“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寧德山多海闊、生態優良,是一座資源富集、物產豐饒的“寶藏城市”。多年來,寧德市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念好“山海經”、走好“特色路”、建設“樣板區”,不僅把飯碗牢牢端在手裡,也讓百姓餐桌上的食物更加豐富多元。
蕉城區三都鎮白基灣海域養殖基地,工人在投放餌料。鄭霄攝
充分發揮山海比較優勢
寧德市深入推進山海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把“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等統籌起來,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持穩定安全供給。
過去,閩東農業基礎較為薄弱,沉睡的山海資源有待開發,每年還要從外地調入大量糧食。如何破除小農經濟觀念?答案在探索實踐中漸漸明晰,“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必須在農業綜合開發上下功夫”。
壽寧縣返鄉創業青年在林下種植靈芝。吳蘇梅攝
周寧縣平均海拔800米,冬長夏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雲端之城”的美譽。優渥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周寧高山馬鈴薯澱粉含量高、黏性強、口感好的獨特品質,深受市場歡迎。
作為福建省高山馬鈴薯重點生產區,周寧縣各鄉鎮農戶都有種植馬鈴薯的習慣。近年來,該縣在種質資源創新、栽培技術研究、產業主體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帶動農業提效、農民增收,讓一顆顆“小土豆”變成“金蛋蛋”。
“今年周寧高山馬鈴薯連片輪種、套種面積1.1萬多畝,春種馬鈴薯產量約5萬噸、產值約3億元。我們還在全縣推廣馬鈴薯等旱糧與其他糧食作物、水果等的套種、輪種模式,有效提高農田復種指數,豐富群眾的‘菜籃子’。”周寧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寧德堅持把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民”,特別是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畝田”認領數字化,累計推動撂荒地復墾復種超7萬畝,有力保障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在大食物觀的視域下,寧德4.46萬平方公裡海域就是“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從曾經“魚游釜中”,到如今“魚躍龍門”,一尾大黃魚帶來的興業富民故事,生動展現了大食物觀的實踐偉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德市水產科技人員成功攻克大黃魚人工繁育關鍵技術,推動大黃魚養殖產業化,目前產量佔全國80%以上,在全國海水養殖業中具有重要地位。
圍繞大力發展現代漁業,寧德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在市域范圍內構建苗種繁育、養殖、加工、飼料、漁機網具、倉儲物流及旅游餐飲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在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發展海參、鮑魚、海帶、紫菜、鱸魚等特色養殖業,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充足的優質動物蛋白。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寧德深入推進山海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把“米袋子”與“菜籃子”“果盤子”等統籌起來,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持穩定安全供給。主要農產品產量從1990年的142萬噸提高到2023年的376萬噸,增長165%。
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寧德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寧德是南方重點集體林區,森林資源豐富。為了開發森林食物資源,寧德市充分發揮作為“三庫+碳庫”生態理念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筍竹加工、林下經濟等森林食品特色產業,推動實現林中掘“金”。
蕉城區虎貝鎮獼猴桃豐收。陳容攝
福安市東北部的富春溪源頭草木繁茂,盛產油茶的墩頭村就掩映在這片山林之中。2018年以來,墩頭村改造油茶低產林600多畝,墾復撫育1700多畝,推動油茶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同時,建成“綠色油庫”文化觀光走廊、油茶文化主題公園一期工程、“綠色油庫”記憶館,擦亮老產業的“金字招牌”,走出“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
茂密山林裡,樹干上種植鐵皮石斛,林蔭下栽培靈芝,這種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不打破原有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林下經濟活動,已經成為壽寧縣清源鎮韶托村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引擎。
在韶托村創業5年多來,新農人李偉緊緊抓住壽寧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契機,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林業經營效益,帶動清源鎮40多戶村民發展林下中草藥種植,戶均年增收2.2萬元。
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而在古田縣,聰慧的菇農拓展觀念,以人工段木栽培銀耳為起點,在全國率先掀起食用菌生產的“五次浪潮”,使得“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的食用菌產業在縣域“花開遍地”。
通過標准化生產、精細化分工、社會化合作,古田縣建起食用菌全產業鏈體系,開發38個食用菌品種,研制推出凍干、速泡、原液、本草、多糖等40種食用菌加工系列產品。去年,古田食用菌全產業鏈總產值255億元,其中,銀耳產量佔全國90%以上,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農林牧漁並舉,構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近年來,寧德堅持“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深化優勢農業提效專項行動,培育形成水產、茶葉、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藥材、畜牧、林竹花卉及鄉村旅游“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300億元。
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升級
從缺糧少食到豐衣足食,寧德堅持以大食物觀為指引,立足自然地理條件和特色農業基礎,推動消費結構從“糧食”向“食物”拓展,讓人民群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形成值得借鑒推廣的“寧德經驗”。
古田菇農在光伏菇棚裡整理菌棒。龔鍵榮攝
——實施“八個一”工程推進行動,讓“業業興、百姓富”的願景變為現實。
根據“一縣一業”發展基礎和長遠需要,寧德因地制宜推進實施“八個一”工程,力爭每個特色產業都有“一個規劃、一本藍皮書、一個展示館、一批龍頭企業、一個科研機構、一個數字平台、一套政策體系、一個產業基金”,先后發布《大黃魚產業發展藍皮書》《中國銀耳產業發展藍皮書》《坦洋工夫及福安茶產業發展狀況藍皮書》《福鼎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藍皮書2022》《柘榮太子參產業發展藍皮書》,成立中國白茶研究院、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三茶”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建立古田食用菌數字大腦、福安茶產業大數據中心、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台等數據平台,累計培育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多家。
——實施農業載體標准化建設行動,打造產業強縣、強鎮、強村。
寧德把農業載體標准化建設作為破解產業發展用地難、集約化發展水平低等問題的重要抓手,持續推進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載體建設,創新“市縣聯手”模式推進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每年依托各類農業載體滾動實施百個以上優質項目,打造一批全產業鏈標准化基地,加快建設形成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准體系和產業集群。全市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8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9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8個,打造出5個百億強縣、24個十億強鎮、50個億元強村。
——實施“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
寧德啟動全省首個市級種質資源庫建設,建成全國最大的茶苗繁育基地,自主培育海鮮菇新品種“閩真3號”“閩真5號”。建立綠色生產示范基地500多個,創建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19個,9個縣(市、區)實現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覆蓋。培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4個,地理標志証明商標94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500多個。制定發布銀耳生產技術規范等國家標准、金花白茶等行業標准、周寧高山馬鈴薯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准、寧德葡萄園套種綠肥技術規范等團體標准共計120項。
未來,寧德將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堅持發展“大農業”的路子不動搖,深入推進山海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著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持穩定安全供給。(文/龔鍵榮 海報設計/李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