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修“老電影”的年輕人

李唯一 葉青卿
2025年01月09日09:3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三鐵”是哪三“鐵”?何以成為“三世遺”?作為承載厚重歷史的千年古縣,福建省安溪縣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蘊坐擁 “三鐵三世遺” 這張名片,成為文旅融合的“富礦”。近日,人民網推出“發‘縣’中國﹒‘鐵’定安溪”主題策劃,探究“鐵觀音”“藤鐵”“冶鐵”何以成為“三鐵”,看安溪如何緊抓時代機遇,蹚出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康庄大道。

“早,呷茶。”

上午9點,朱思瀅走進電影修復室,同事用一句閩南話邀她淺嘗冒著熱氣的鐵觀音。

安溪縣地處閩南山區,這裡的人將“喝茶”喚作“呷茶”(“呷”同“吃”)。

“我的同事們大部分是‘00后’。”“95后”朱思瀅笑稱自己是單位的“老人”。

讓這群年輕人聚在一起的,不僅是晨起的茗香,更是等待修復的“老電影”。由於年代久遠或保存不當,這些“吉光片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亟待“妙手回春”。

一泡茶剛喝完,幾個年輕人就圍著屏幕開始討論。

“這個‘跳下來’的鏡頭,畫面傾斜,要逐幀修正。”朱思瀅率先提出修改意見,“AI修復只是工具,還是需要人工精修。”

“不能隻煥新色彩,還要保持‘老電影’的質感。”

“手部細節也要再描一描……”

朱思瀅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朱思瀅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2021年12月15日,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項目正式落戶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安溪縣成為中國電影資料館在國內的首個“異地數字修復基地”。

作為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首次招收的“電影制作及數字修復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當年剛畢業的朱思瀅毫不猶豫地從北京“南下”,參與到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以下簡稱安溪數字資源中心)的籌建工作中。

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受訪者供圖

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受訪者供圖

早在2006年,“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復工程”項目就已啟動。每部“老電影”先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西安資料庫完成物理修復,再由總部進行數字修復。

2023年,安溪數字資源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很大一部分數字修復工作從總部轉移到安溪。十幾個年輕人陸續從大城市來到山區縣,扛起了中國電影數字修復的“半壁江山”。

修復師王瑞也是其中一員。

“動作電影中的人物移動非常多,碎片化的鏡頭組合需要我們逐幀修復。”王瑞對於電影《A計劃》的修復印象深刻,“雖然200幀的畫面才8秒長,但我可能要花一天時間來修復。”

“靜下心”是修復電影的“基本功”。王瑞和同事們在電腦前一坐就是連續十幾個小時,對“眼力”“腦力”“心力”都是考驗。

“如果霉斑隨著時間推移侵佔膠卷,膠片上的珍貴影像將不復存在,我們拿什麼留給未來的觀眾?”王瑞覺得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王瑞在修復電影《A計劃》。人民網 李唯一攝

王瑞在修復電影《A計劃》。人民網 李唯一攝

鍵盤啪啪,鼠標咔咔。茶香幽幽散去,畫面幀幀清晰。

基於算法和人工智能,去劃痕、去噪點、去模糊、調色偏……日復一日,《A計劃》《飛鷹計劃》《武狀元蘇乞兒》等數十部“老電影”在安溪“重獲新生”。

搶救“老電影”,就要和時間賽跑。

以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全片時長116分鐘,朱思瀅和團隊小伙伴們用時7個多月上色修復了超過16.5萬幀畫面,最終讓這部電影成為中國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故事片。

2024年,這群年輕人在安溪修復了27部影片,比上一年翻了一倍。

“‘老電影’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電影修復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安溪數字資源中心現場負責人左英表示,希望將修復后的“老電影”在藝術影院內公映,矢志不渝保護好文化遺產,推動電影修復產業不斷壯大。

如今,扎根安溪3年的朱思瀅,對“修電影”這個“手藝活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哪怕當下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祖輩的年代,也可以通過觀看‘老電影’,拉近和未曾謀面的年代之間的距離。”

日頭西斜,這群“拯救電影生命”的年輕人在鑒定放映室仔細校對新修復的電影。

“這裡修得很好,達到了修舊如舊的效果。”

“這裡有個淡淡的劃痕,要處理干淨。”

“還有這裡,人物的色彩可以更飽滿些……”

隻言片語中,是年輕的雙手在歲月膠片上的精心雕琢,讓熾熱的青春成為“老電影”煥新的中堅力量。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