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小伙心跳驟停后獲救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提醒:保持樂觀心態、充足睡眠和適量運動

近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到患者家屬送來的“醫德高尚醫術精 仁心仁德好醫生”錦旗。
原來,2024年12月17日晚上8點,23歲的阿峰在學校宿舍裡突然昏迷倒地,任憑舍友怎麼叫喊也沒有反應。舍友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同時立刻用宿舍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儀)對阿峰進行心肺復蘇(CPR)。在AED的幫助下,阿峰原本亂跳的心臟恢復了一定的節奏,胸廓隨之有了起伏,心律得以短暫恢復。隨后,120急救人員抵達現場,迅速接替施救,並將其送往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一步搶救。
“心臟驟停后,每延遲急救1分鐘,成功率就會下降7%~10%,而心臟停跳超過10分鐘后,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部醫生劉雄表示,“但如果在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大約有50%的搶救成功率,因此被稱為‘黃金4分鐘’。由於心臟驟停時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顫動,如果在心臟驟停1分鐘內,使用AED配合進行電擊除顫,成功率高達90%。”
“送到醫院時,他雖然恢復了心跳,但是非常煩躁且呼吸窘迫。”急診部接診醫生許咨輝回憶。
急診室醫護團隊迅速採取了多項救治措施:心電監護、鎮靜鎮痛、吸氧、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以及目標體溫管理等腦保護措施。隨后,阿峰被轉入EICU(急診重症監護室)接受綜合治療。同時,心內科、神經內科、創傷外科、呼吸內科等多學科專家會診,共同參與搶救。
經過EICU醫護團隊的不懈努力,阿峰的病情逐漸改善。2024年12月31日,醫護團隊成功將阿峰喚醒,並順利拔除氣管插管。隨后,在心理科和康復科醫生的指導下,阿峰接受了心理疏導和康復訓練,狀態逐步好轉,開始下地行走,恢復正常生活。
2025年1月3日,阿峰被轉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接受進一步診治。1月9日,阿峰順利出院,回到校園。
沒熬夜、無“三高”,年紀輕輕的阿峰怎麼會差點猝死?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解釋,每個人都面臨著發生心臟呼吸驟停的風險,有心臟病背景,或有其他危險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藥物使用史、電解質紊亂、感冒等,這一類人群應該特別注意。除此之外,過度疲勞、熬夜以及一些不良情緒,如過於緊張、興奮或者焦慮、久坐不動、劇烈運動等都可能導致猝死。
“體檢也是我們早期發現疾病的關鍵,尤其是40歲以后應該加強體檢的頻次,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平素有身體不適,一定不要仗著自己年輕硬扛,需要及時到醫院診治。此外,我們還應該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按時休息,不要透支自己的身體,保証充分的睡眠和適量的運動都至關重要。”醫生表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