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尤溪:創新青年法律志願服務模式  基層社會治理與高校人才培養實現雙贏

2025年01月13日11:06 |
小字號

閩中尤溪,一個總人口達45萬的山區縣,下轄11鎮4鄉、251個村和20個居委會,是三明市幅員最大、人口最多的縣。長期以來,尤溪縣的部分偏遠鄉鎮依然存在群眾法律意識較薄弱、高素質法治人才欠缺等問題。同時,各高校法治人才也面臨專業結構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等痛點。

如何讓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宣傳與高校法治人才培養實現雙贏?近年來,在福建省司法廳的支持指導下,尤溪縣積極探索“法小穗”校地共建法律志願服務模式,通過構建“平台+服務站”機制,廣泛開展普法宣講、法律援助、法治講座、立法調研等法律志願服務。

“法小穗”青年志願者為群眾發放普法宣傳冊

“法小穗”青年志願者為群眾發放普法宣傳冊

項目成立至今已簽約清華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8家高校法學院,參與志願者共3000余人次,服務對象5000余人,志願服務時長超過一萬小時。相關成果被省市單位採納表揚﹔入選三明市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率先試點的尤溪縣坂面鎮獲評全國“八五”普法表現突出單位,項目獲中國第七屆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法小穗”在鄉村扎了根

步入148法治服務站門前的“蒲公英”法治廣場,隻見不少市民駐足法治雕塑前,悉心閱讀著上面的法律條文。

2023年,在尤溪縣委政法委、縣司法局、法學會等政法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坂面鎮建成鄉村振興148法治服務站,服務站內,鄉村振興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公共法治服務站、法治營商環境服務室、立法基層聯絡點等部門一應俱全,為“法小穗”法治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平台。

開展青年148志願服務崗前培訓

開展青年148志願服務崗前培訓

“尤溪縣的鄉村振興148法治服務站與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等4所高校建立常態化、機制化的‘校地共建’關系。”福建省司法廳立法一處四級調研員、廳直團委書記庄國敏介紹,“法小穗”組織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8所高校法學院200余名師生入駐尤溪縣鄉村振興148法治服務站,為當地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治宣傳、糾紛化解等法律服務。

“簽訂合同時,不僅要約定違約責任條款,還要嚴格審核違約責任的內容是否存在權利不對等情形,以防給集體資產造成損失……”2024年7月,福州大學法學院2023級碩士生潘僑晟正在給坂面鎮各村黨支部書記,進行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等法律知識培訓。

“這些學生為當地政法隊伍提供習近平法治思想、行政執法等法治培訓20余場次,不僅幫助我們提升法律素養,也為各類矛盾糾紛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法律意見。”坂面鎮專職調解員陳錫孝豎起了大拇指。

同時,“法小穗”搭建“遠程普法”平台,邀請清華大學公益普法宣講團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線上法治培訓課程,指派青年法律服務志願者線上值班,方便群眾隨時隨地獲取法律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法治動力。

“法律智囊團”巧解治理難題

2023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樊一江、王牧等人駐點148法治服務站不久,就遇上一起70年的矛盾積案。故事發生在坂面鎮,朱、王兩家世代毗鄰,卻在70年來因祖祠土地使用權屬等問題,無數次地針鋒相對,甚至做出摔杯吼叫、推搡調解員等不理智行為。

多年來,坂面鎮相關部門多次組織調解,但因雙方分歧較大,且姓氏家族內部未形成統一意見等原因均未能調解成功。

2023年,正值“法小穗”項目在坂面鎮扎根,148法治服務站承接這起矛盾糾紛化解,將樊一江等福建省司法廳駐村博士、清華大學駐站博士等法學專業人才組成的“法律智囊團”和地方調解力量結合起來。他們一方面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通過實地走訪、查閱史實資料等方式,詳細了解雙方矛盾糾紛症結所在,根據雙方訴求,以及訴求是否有法律依據,出具法律意見書,另一方面會同司法所、服務站持續加強調解力量,發動農村專職調解員、退休鄉賢等多元調解力量加入,將法律意見書上的法言法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從“情理”角度入手,層層解開朱王兩家心結。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最終雙方互相道歉,對祖祠的使用達成一致意見並簽署協議,約定不再因此起糾紛。

青年志願者走村入戶開展普法宣傳

青年志願者走村入戶開展普法宣傳

深度參與地方立法起草評估、在尤溪中小學開設遠程線上點單式法治課、參與修訂新版村規民約、將合同中易出現的錯誤總結成冊……“法小穗”推動高校師生深入基層,面向村民、企業等提供普法宣講、法律援助、專題講座、立法調研等法律志願服務,有效破解志願服務供給不足、法治隊伍人才緊缺、群眾缺乏精准普法、法律資源分配不均、決策法治研究不足的鄉村法治建設“五大難題”。

截至目前,志願者們累計開展普法宣傳活動30余場、調解群眾糾紛165件,參與化解重大信訪積案7件,解答法律咨詢73次,反饋立法意見6件,開展法治調研9項,審查代書法律文書15件,解答客商來訪咨詢11人次,進企業開展法律體檢4次。

法治“真題”還需當堂做

“‘送法下鄉’既是一名法學生應有的使命,也是法律知識的延伸的難得機會。法治‘真題’還是應該在鄉村的‘大課堂’做。”駐點在坂面鎮的福州大學法學院2023級碩士生謝霖平說,這段時間實地駐點、深入一線,與當地干部群眾同吃同住,更是學會了用法治思維處理法與情。

2024年暑期送法下鄉出征儀式

2024年暑期送法下鄉出征儀式

2024年7月6日至8月1日,來自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江夏學院等32名法學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學生,定下“至少普一次法、審一次合同、做一次調解、參與一次立法意見”的任務,以實地和線上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駐點在坂面鎮、洋中鎮、新陽鎮、西濱鎮的法治服務站,服務范圍輻射全縣。

與傳統高校法律志願服務相比,“法小穗”志願者卷起褲腿,走進福建最偏遠的田間地頭,直面那些最棘手、最危險、最難辦的法治案件,切實提供迫切需要的法律志願服務﹔志願者與當地干部結對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真正做到了以專業之力解鄉村之需,以實踐磨礪促團隊進步。

“收獲頗豐”,是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李澤鋒對此次實踐活動的總結。李澤鋒在好友王牧的推薦下,主動報名參加此次活動,並作為帶隊隊長在洋中鎮駐點。“在實地參與土地糾紛中,常聽村民說起‘四至’,我們詢問后才知道,答案竟是簡單的東南西北。”李澤鋒說,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隻有深入基層,才能和基層干部群眾有共同語言,真正了解他們的法律需求。為此,李澤鋒和隊員們選擇將法條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簡單明了地講解何種行為將造成何種后果,干部群眾能聽懂、會提問,大家的學法熱情十分高漲。

“高校法學院具有厚實的科研力量與法律專業優勢,‘法小穗’為各高校打開‘第二課堂’通道,青年法律志願者投身‘法小穗’項目,親身融入基層法治實踐的‘必修課’,直面鄉村多樣法律訴求,精准調研諸如土地承包延續、民俗產業合同規范等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夯實專業功底。同時,與當地干部一對一結對,學習鄉土人情調解智慧,干部傳授鄉村治理竅門,青年分享前沿法規知識,攜手共進,實現學校和地方的雙贏。”福建省司法廳項目負責人說。(文/圖 福建省司法廳、福建法治報、三明日報)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