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旅廳:“三個聚焦”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近年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簡稱福建省文旅廳)著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通過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間、創新“村晚+”模式和福建百姓大舞台、建設鄉村戲台、舉辦福建音樂舞蹈節、培育閱向未來青少年演講比賽等閱讀推廣品牌、開展街頭文化藝術展示展演等項目和平台,有效推進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目前,全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上等級館(站)比率超90%,共創新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間700多個,年均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3萬多場。
聚焦“資源好不好” 做大優質文化資源體量
建設數據庫,讓優質文化資源“可共享”。目前,福建省圖書館共有館藏數據庫103個,容量超485TB,年均訪問點擊量約4000萬次。其中,“福建文化記憶”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項目53個,包括地方文化專題紀錄片800多集,照片20萬余張,專題數據庫10余個,內容涵蓋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信俗、畬族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海絲文化、茶文化、福建地方戲等福建地域特色文化。省藝術館的公共文化雲平台推出“學才藝”線上培訓,面向全省征集並建設全民藝術普及師資庫,截至目前共征集優秀師資47名,拍攝課程78門,共520課時,系列課程各平台播放量已超百萬,實現了群眾文化的地域均衡化。
聚力出精品,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出彩”。推動群眾文藝精品創作。福建省藝術館先后組織開展“街藝福見”全省街頭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入圍節目和十佳達人征集評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原創小戲小品劇本征集、全省原創小品小戲作品征集等活動,組織專家指導打磨提升,打造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的群眾文化精品。在國家第十九屆群星獎上,福建省有4個作品入圍決賽,廈門六中合唱團榮獲合唱門類群星獎。2024年長三角地區暨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獲一金三銀的成績。搭建群眾文藝作品展示平台。常態舉辦福建音樂舞蹈節。作為文旅部同意保留的省部級節慶活動項目,其已成功舉辦十五屆,培育了一批群眾文化藝術人才,推出了一批群眾文化藝術佳作,推動形成了一批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同時,活動注重成果運用,部署開展福建音樂舞蹈節優秀節目惠民系列演出,讓來自群眾的優秀作品更好潤澤人心、普惠群眾。
培塑新品牌,讓公共文化服務“聚人氣”。福建省文旅廳先后在全省部署開展“讀中華經典 頌時代華章”誦讀比賽、閱向未來全省青少年演講比賽活動,其中,誦讀比賽已成功舉辦六屆,共征集到誦讀作品15505個,線上線下參與人數累計超2000萬人次﹔演講比賽已舉辦2屆,全省600余家圖書館、文化館、學校、培訓機構等參與,征集到參賽作品5000余件。創新“村晚+”模式,2024年,全省已舉辦“村晚”活動500余場,受惠群眾近百萬人次﹔12個鄉村入選2024年“四季村晚”全國示范展示點名單。創新培育“街藝福見”街頭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品牌。此外,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活躍街頭文化氛圍,福建省文旅廳自2021年以來在全省部署開展街頭文化藝術展示展演活動,推動在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廣場、大型公園和景區景點等區域常態化開展街頭文化藝術表演活動,為城市公共文化注入新動能。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地年均開展街頭文化活動演出4000多場,惠及群眾人數超1000萬。
聚焦“渠道暢不暢” 做優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織密服務網絡,讓優質文化服務“更便捷”。實現省、市、縣(區)、街道、村(社區)5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全省建成公共圖書館97家、文化館(藝術館、群藝館)95家、各類博物館147家,美術館19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11家,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000多家﹔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間約730個、“百姓大舞台”約500個、鄉村戲曲小戲台約5300個。省級重點文化設施項目省圖書館改擴建已完成、海峽演藝中心進入收尾階段,省美術館有序推進。福州市圖書館新館、福州市少兒圖書館、福州市文化館、廈門市圖書館集美分館、漳州市博物館、霞浦縣博物館等一批新館建成投入使用﹔莆田市秀嶼區圖書館、三明市沙縣區圖書館、三元區圖書館等圖書館新館建設項目已列入各級政府規劃。全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評估定級,等級館佔比均超90%。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評估等級,等級站佔比超90%。
優化服務空間,讓優質文化直通“家門口”。一方面,強化政策引導,高位謀劃,將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納入《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納入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補助項目,明確提出要創新打造一批融互聯網服務、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於一體的城市書房、清新書苑等公共文化新空間,作為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強化典型引領,在全省部署開展首屆“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評選活動,遴選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30個,進行展示宣傳。同時,探索“+文化”模式,連城縣連續4次將冠豸書屋建設列入年度“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探索實施圖書館總分館制服務模式,建成了以連城縣圖書館為總館,城鄉冠豸書屋為分館,實現了1館帶21屋20個共建圖書室(角)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在城區和70%鄉鎮構建起“10分鐘市民閱讀文化圈”共享公共文化服務平台。該模式先后入選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十佳”典型案例、2024年度福建省全民閱讀優秀項目、優秀公共文化空間案例獎、福建省第三屆省示范書屋。
推進數字賦能,讓優質文化直達“手指尖”。深入推進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建設,省圖書館已搭建起覆蓋全省90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的福建省公共圖書館虛擬專網﹔探索智能導覽運用AR技術,實現全館空間、資源及服務三大導覽功能的無縫融合,讓讀者實現“一部手機玩轉圖書館”﹔設置全天候智能客服大屏終端,數智人24小時在線,解決非工作時段的讀者服務難題,有效應對借閱政策咨詢、圖書查找、預約服務等問題,提升服務效能。在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建設方面,省藝術館數字文化館平台二期已正式投入使用,滿足群眾足不出戶觀展需求﹔平台搭建集非遺項目名錄、非遺地圖、非遺展館、非遺工坊、非遺旅游、非遺購物以及非遺慕課為一體的綜合性小程序——“福建非遺”,為基層群眾提供了分享學習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台。
聚焦“機制順不順” 做活文化資源直達機制
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機制,讓優質文化“暖人心”。拓展公共文化場館錯時延時開放。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119家錯時延時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群眾超4600萬人次。創新開展小小文旅推薦官活動。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了3000多人的“小小文旅推薦官”志願者隊伍,開展了500多場特色主題宣傳活動,上傳各類推介視頻800多個,助力福建文旅破圈、出圈。培育品牌活動。目前,全省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已培育“相約九日台”周末音樂會、激情廣場大家唱、廈門市民文化節、泉州南安文化橋·心燈工程等品牌活動300余個。
深化公共文化供需對接機制,讓文化供給“接地氣”。鼓勵引導群眾自辦文化活動,豐富高品質的文化供給。目前全省已建設“百姓大舞台”約500個、鄉村戲曲小戲台約5300個,年均演出2000多場,形成了“周周有演出、節目有特色、人人都參與”的良好局面。指導支持各地各級公共文化場館根據自身文化活動特點和基層工作開展的實際需求,培育一批扎根基層的群眾文藝團隊和文藝骨干,引導、帶動城鄉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據不完全統計,全省8500多支群眾文藝團隊,群眾業余團隊人數5萬余人,每年開展文藝活動2萬余次。拓展圖書館總分館制。積極推動各級公共圖書館建立總分館制,目前,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全部建立了總分館制,共建立各類分館1049個,分館年均流通人次700多萬。
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機制,讓文化供給“更豐富”。深入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福州市通過公開招標將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福州合唱音樂節、新福州人歌手賽、圖書上架服務等文化活動、服務委托給社會企業執行,促進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漳州市每年向薌劇傳承藝術中心、木偶傳承藝術中心購買服務均達100場以上。三明市設立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三百”工程項目資金,用於開展百場演出、百場講座、百場展覽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年均“半台戲”、廣場文化活動、“周末講壇”、夜三明·百姓大舞台、“周周有戲看·季季有精品”等活動500場以上。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法人治理機構改革,24家地市級以上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建立了以理事會為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聘請社會知名人士參加公共文化機構的管理和運行。提升文旅志願服務水平。據統計,全省公共圖書館已組建志願者服務隊伍數290多個,志願者服務隊伍人數3萬多人﹔全省文化館已組建志願者服務隊伍數1200多個,志願者服務隊伍人數3萬多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