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古厝首“領証”  歷史街區迎“新生”

2025年01月16日08:49 |
小字號

福州古厝是城市的“根”與“魂”,凝結著“老福州”的記憶。然而,由於福州古厝特色的建筑結構體系,難以按照現行規范辦理各項建設審批及驗收手續,進而影響古厝不動產權証辦理,古厝保護活化利用還不夠充分。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厝,2024年以來,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不動產登記和交易中心多措並舉,化解古厝不動產“登記難”,首次為兩批次59處古厝辦理不動產權証,已辦產權的建筑面積超1.1萬平方米。福州市古厝辦証工作入選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整治不動產“登記難”問題典型案例。

規劃先行,明確管控要求

開展古厝相關研究和保護規劃編制,通過規劃引領明確保護范圍、保護要求和建設管控措施。

構建保護體系。會同福州市名城委組織編制《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2021—2035年)》,傳承延續“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古城格局,以增要素、增活化、增管控傳導和減存量的“三增一減”模式,構建全方位、全時空、全要素的名城保護體系。

明確保護方案。陸續編制數十個重要歷史地段的保護規劃,如: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煙台山、於山、屏山等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以及南公園、福建協和大學、馬廠街等歷史建筑群保護規劃。通過編制保護規劃,對街巷的格局、風貌、尺度,以及建筑的高度、體量、色彩及形式都提出具體的管控要求。

細化指標管控。依據保護規劃,相應修編了控制性詳細規劃,逐層傳導和細化指標管控要求,明確了具體地塊的容積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綠化率等指標,通過模擬重要景觀節點和街區立面的建筑景觀設計方案,提出城市設計管控要求,為規劃審批、不動產權証辦理提供法定依據。

部門協同,打通辦証壁壘

考慮古厝建筑的特殊性,充分發揮部門協同聯動作用,完善古厝建筑審查技術規則,合力打通古厝辦証壁壘。

完善政策支撐。會同市名城委等單位兩次修訂完善古厝面積計算規定,納入《福州市房產與規劃建筑面積測算技術規程》(2024年),對古厝特殊的建筑部位,如天井、垂花柱、置物平台等,確定建筑面積計算規則,該項規程為全省首創。積極探索契合福州市實際的古厝不動產權辦理路徑,出台全省首個古厝不動產權証辦理工作指引,新增作價出資(入股)供地途徑,明確古厝規劃、建設、驗收、產權全流程審批辦理要求。充分考慮古厝建筑與新建建筑的差異,完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古厝建筑)辦事指南》,創新古厝建筑審查模式,辦理130處古厝建筑建設工程規劃許可。配合市住建局,制定古厝消防設計導則、消防審查工作導則等文件,對古厝採取消防聯合審查制度和審驗監管聯動機制,對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消防滅火設施均規定了適用和限制場所。

精簡審批手續。推行多部門聯審聯批機制,市名城委對古厝修繕方案審查后一並出具審查及驗收意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接棒”,並聯介入預審規劃許可指標,同時出具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規劃核實及土地核驗手續﹔市住建局開展消防驗收工作及房屋結構安全性評估。在不動產登記環節,市不動產登記和交易中心提前介入、提前預審,與項目公司探尋合理界定不動產單元,有效縮減審批時間。

先行先試,推動辦証提速

通過選取條件較為成熟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先行試點,推進不動產權証辦理。

完善工作機制。強化“省、市、縣”三級聯動,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不動產和登記交易中心牽頭,聯合市住建局、名城委、古厝集團、名城公司等單位,成立工作專班,通過邀請職能部門與企業座談、實地走訪等方式排查摸底,多渠道了解古厝辦証存在的難點堵點,詳細掌握每個古厝項目的具體情況。結合歷史街區保護規劃要求,以及每座古厝建筑榫卯、土牆等結構的特殊性,制定“一厝一策”,為后續辦証奠定堅實基礎。

先期開展調研。市領導帶隊前往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學習歷史建筑活化保護利用先進經驗﹔邀請各職能部門多次深入實地現場踏勘,不定期牽頭召開座談會共同研討,依托工作專班群,實時跟進督辦工作進度。

堅持分類施策。堅持一事一議、分類施策、通力協作,牽頭相關部門同步辦理前端審批及驗收,優化規劃核實、土地核驗、竣工驗收等手續,節約時間,減少環節。(福建省自然資源廳)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