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好劇,藏著福建人“向海而生”的基因
翻開日歷的下一頁,“12”又變成“1”開頭,“2025年”才有了些許實感。在揮手告別的2024年,大事一件接著一件,在我們身邊,小事一樁連著一樁,“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三件“寶貝”,聊聊福建這一年》系列短視頻述評,講一講福建人身邊“小事”背后藏著哪些“大事”。
不久前,一位朋友問及,有沒有看過一部叫《最憶船政》的舞台劇。
“船政”二字,大概率是個主旋律的劇吧!有何“過人之處”?
這位朋友說,這部劇是以福建船政的歷史為背景,講述百年前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奮斗征程。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當船政學堂的學員在海戰中犧牲后,一個白發蒼蒼的母親雙手拿著兒子生前最愛吃的食物,在海邊悲慟獨白。這個直擊人心的場景,讓沉浸式看劇的觀眾深深共情。
福建船政學堂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開辟了中國近代第一個造船業基地。它之所以誕生於東南一隅,在於彼時的福建人擅長造船、用船。如果再析精剖微,它離不開刻在福建人骨子裡的“向海而生”的基因。
“閩在海之中,海為閩人田”,海之於福建,融於骨血。如果將福建海洋文明“裝訂成冊”,那必定是厚厚一本。
開篇從史前說起,漳平奇和洞、平潭殼丘頭、閩侯曇石山等遺跡,留下了先民走向海洋的瑰麗印記。千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刺桐港,開啟了對外交流的窗口。百余年前,林則徐、沈葆楨、嚴復等有志之士懷揣憂患意識,著書立說、興辦船政。數十年前,“愛拼才會贏”的福建人勇敢踏浪,成為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3752公裡的陸地海岸線、13.6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125個大小海灣……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是福建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以外開拓的發展空間。
過去的一年,福建的這片海,格外引人注目。
省會福州是率先發出“向海進軍”宣言的沿海城市,去年迎來了“海上福州”戰略構想提出30周年。30年后的今天,福州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水產品產量、漁業產值、遠洋漁業綜合實力等指標均處於全國前列。
“振漁1號”“福鮑1號”等深遠海養殖平台喜獲豐收,“科技興海”讓漁民改變靠天吃飯的命運,也不再困囿於沿岸寸土,而是從“淺藍”走向“深藍”。
去年10月,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福清下線,這是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首次實現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零部件100%國產化。在福建,總能見証“風從海上來”的奇跡時刻,這兩年,已陸續下線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26兆瓦風電機組,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紀錄。
……
“目標大海,方向東南,前進!”出自《最憶船政》,158年前的這句話猶在耳畔。海依舊是那片海,方向仍然是東南,“向海圖強”不止在這部“好劇”中,更在踏浪越洋的一次次“出海”中。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