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世界遺產保護——

見人見物見生活 留形留人留鄉愁(傳承之光)

傅柒生
2025年01月18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武夷山九曲溪竹筏碼頭,這裡曾經是載運武夷貢茶的古碼頭。
  新華社發

  在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59項文化和自然遺產中,福建擁有5項世界遺產,它們是武夷山、泰寧(中國丹霞)、福建土樓、鼓浪嶼和泉州。

  以其中3項世界遺產保護為例,可見福建在此下的功夫之深。

  福建土樓,如一顆顆明珠散落在龍岩和漳州的山區大地,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本身體現了人居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福建土樓的保護,講述以世界遺產為牽引、實現大保護的故事。福建在土樓的系統之上,包容庄寨、土堡等特色建筑,整合打包成一個整體,編制整體保護方案。有關方面參照閩西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利用工程的經驗做法,通過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帶省保、縣保的保護思路,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和專項資金支持,努力使全省土樓、庄寨、土堡,特別是低級別此類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實現大保護。龍岩永定區較早設立了福建土樓保護與利用管理委員會,建立了區、鄉(鎮)、村、樓4級土樓保護管理網絡。

  一位知名意大利建筑師在考察福建土樓后,感嘆土樓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就像任何一棵樹都需要最初的生長一樣,我們的未來也應該從歷史根源出發。”

  “雙世遺”武夷山,地跨江西與福建兩省,遺產地面積達到1070.44平方公裡,擁有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眾多典型而優秀的考古遺址、遺跡構成武夷山豐厚的人文資源。今天的我們該如何保証它的安全?

  福建創造性提出“文物保險+服務”文物管護模式,率先在龍岩市上杭縣、南平市武夷山市、泉州市鯉城區、漳州市南靖縣等世界文化遺產最富集的地區試點實施。該模式的創新之處在於,推動文物安全關口前移。“保險”突出“防重於賠”的思路,為每處文物量身定制安全可靠的保護方案,監管變得網格化、信息化、精准化。這一模式生動實踐了文化遺產保護重在日常維護的國際理念,助力基層文保單位從“人防”為主的傳統模式向“人防結合物防,科技賦能安全”新模式轉變。2023年6月,這一模式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案例名單,為全國文物安全防護措施的更新升級提供了“福建方案”。

  2023年,由演員趙麗穎帶動的一場簪花熱,讓到訪泉州的各地游客絡繹不絕。泉州出圈了,這座城市“半城煙火半城仙”,處處可見文化氣息和文化印記。世界文化遺產點與泉州的市井生活,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

  泉州編制了泉州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管理與發展規劃、遺產旅游管理提升方案,建立遺產旅游監測、預警、評估等指標體系。泉州鯉城區坐擁世遺泉州古城核心區,8處世界遺產點、300多條古街巷和669幢傳統歷史建筑散落其間。泉州“鯉城世遺宋元古城”入選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按照不同片區不同類型的資源稟賦,挖掘其文化和藝術價值,融入非遺、教育、研學、文創等新型業態。於是人們看到,宋元文化、海絲文化、閩南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旅IP開發和轉化不斷加快,“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

  依托世界遺產,福建努力打造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大格局,摸索與之匹配的繡花式文物保護細功夫,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8日 07 版)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