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再添“國字號”榮譽  同安灣入選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2025年01月18日13:22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蝶變同安灣 美麗新畫卷

從高空俯瞰,同安灣的美景一路鋪展開來。(記者 黃嶸 航拍器攝)

從高空俯瞰,同安灣的美景一路鋪展開來。(記者 黃嶸 航拍器攝)

風光旖旎的五緣灣。(本報記者 王火炎 航拍器攝)

風光旖旎的五緣灣。(記者 王火炎 航拍器攝)

金黃的沙灘、潔淨的海水,跑道上的慢跑者,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態畫卷。這個被市民和游客頻頻“種草”的廈門最大內灣同安灣,還接續上演著馬拉鬆賽事、啤酒節、文創市集等活動,環東浪漫線“美麗海灣”延綿至此。

新春將近,喜訊頻傳,廈門再添國家級榮譽——近日,第三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發布,廈門市同安灣入選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2024年,同安灣已獲評福建省第一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近年來,廈門牢記囑托、久久為功,不斷踐行、豐富、拓展筼筜湖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同安灣系統實施“沙灘修復+重構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構建“一屏一灣三廊”生態安全格局,以“軍營村、白交祠村-東西溪-同安灣”為試點,探索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逐步實現了生態價值的顯化和外溢,走出了一條依托良好生態產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路,成為繼廈門東南部海域后獲評的又一親海宜居型國家級美麗海灣。

治理成效

清溪入海 “水清灘淨”長治久美

近年來,同安灣水質持續提升向好。2024年,同安灣2個國控點位海水水質均達到二類,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分別下降至0.225毫克/升、0.021毫克/升,降幅分別為47.67%和54.35%。集美、高崎水質淨化廠尾水達到地表水類Ⅳ水質、城鎮一級A,主要入海溪流東西溪入海斷面水質達到Ⅲ類,110個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治,實現晴天不排污,海漂垃圾覆蓋度0.12‰,達到“清潔”水平。

綠岸比鄰 “魚鷗翔集”生機勃發

多年來,同安灣修復沙灘83.2萬平方米,種植紅樹林濕地110.5公頃,保護修復自然岸線達到22.4公裡,生物多樣性持續向好。

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物種總數增加2.4倍,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生物量分別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栗喉蜂虎觀測數量從保護區成立前不到300隻增加到現今超3000隻,成為栗喉蜂虎在閩南地區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60頭增加到現今的80多頭,成為少數在城區就能看到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玉帶串珠 “人海和諧”畫卷描繪

同安岸段打造彩虹沙灘環東浪漫線,入選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重點項目,2021年獲評中國體育旅游精品路線,2023年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國家水上(海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試點,國慶等假期全線游客達40萬人次。五緣灣成為廈門“新客廳”,截至目前,已舉辦80多場游艇帆船賽事,2023年春節期間超5萬人次體驗帆船游艇項目,較2019年同期增長221%。下潭尾蝶變成為郁郁蔥蔥的海上森林公園,2023年接待游客超過150萬人次,最高峰達4.6萬人次/天。

亮點工作機制

1.頂層布局 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強化法治基石,以制度護航生態文明。一直以來,廈門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立法權優勢,相繼出台超30部生態文明建設法規,構建起一套以國家法律為指引、地方性法規為主體、部門規章為補充的海洋生態保護法律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秉持系統觀念,科學推進環境治理。多年來,廈門以前瞻視野,率先開展灣區綜合整治,構建從山頂至海洋的保護治理網絡,實現治理范圍由海域向流域、再向全域的拓展。通過成立專項指揮部,高位統籌灣區開發與修復。實施海域開堤通海工程,五緣灣等海域煥發新生,環繞同安灣的“美麗藍灣”躍然眼前。五緣灣“先保護、后開發”的模式,更在同安灣全面推廣,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規劃先行,頂層布局引領未來。廈門精心制定並實施多項海洋生態保護規劃與工作方案,劃定84平方公裡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佔全市海域面積四分之一。全國率先構建的“多規合一”平台,更是將生態補償與涉海工程緊密相連,為海洋生態保護注入新活力。

2.陸海統籌 打造水清灘淨美麗海灣

碧波蕩漾,水清灘淨,廈門的美麗海灣如同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訴說著這座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不懈努力。

在這片海灣的懷抱中,廈門堅持陸海統籌,從污水處理到正本清源,廈門實施“三個一百”行動,新改擴建水質淨化廠,相關做法列入全國“督察成效”典型案例。同時,城市排水管網的正本清源改造和農村污水治理全面推進,其中,同安灣環灣四區完成正本清源改造211平方公裡,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從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到管理,廈門全方位、全鏈條地推進入海排放口的治理工作,全市入海排放口2024年12月監測達標率100%。在海上環衛方面,廈門創新建立了“四化”海漂垃圾治理機制,被生態環境部列入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向全國推廣。

此外,廈門還著眼於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的協同共治,率先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實現了全面退養和清退。全域消除劣Ⅴ類水體的三年行動,實現入海溪流的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百分之百。

3.系統修復 塑造“人海和諧”幸福海灣

為了守護美麗海灣的生態環境,廈門採取了系列行動——退墾還海,破堤開口,科學提高海灣水體交換動力,同安灣海域環境容量大幅提升,水環境和水動力條件顯著改善。

系統修復久久為功,成效凸顯:40.5公裡長的環東浪漫線串聯起城市的海濱風情,5公裡長的修復沙灘守護著沙灘系統的健康。“筷子苗”技術讓紅樹林幼苗成活率大幅提高,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逐步構建了近自然生態系統,成為“海上森林”。

與此同時,廈門科學保護珍稀物種,出台地方性法規,建立救護繁育基地和保護區,為中華白海豚、栗喉蜂虎等珍稀物種提供了安全的棲息之地,成為全球海洋保護地項目的典范。

廈門還注重優化親海空間,營造“人海和諧”幸福海灣——環東浪漫線蝶變為生態產業新城,創新消費場景,打造旅游度假勝地“黃金海岸”﹔五緣灣化身高質量發展“城市新客廳”,匯聚高端文旅與總部經濟,實現生態與效益雙贏﹔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作為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典范入選國際案例集,被譽為環境與經濟平衡的最佳案例,獲得多項生態科普教育殊榮。

名片

同安灣

同安灣海域面積101.48平方公裡,岸線長度74.7公裡。灣內有東西溪、官潯溪、埭頭溪等溪流匯入,擁有五緣灣濕地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和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者 許曉婷 通訊員 林靜婕 陳智勇)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