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灣溪、木蘭溪何以入選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
近年來,全國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重要論述,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積極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為進一步宣傳河湖長制及幸福河湖建設成效,水利部組織篩選出24個2024年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其中,福建2個案例入選。
漳州九十九灣溪——河長蘭萬安
九十九灣響水橋段
九十九灣溪流域面積98.1平方千米,干流總長21千米,由北往南貫穿漳州市主城區,連通九龍江北、西溪,西連三湘江引水泵站,東接西溪橋閘,其間串聯湘橋湖、上美湖、碧湖生態園、西院湖生態園等蓄滯洪區,形成“一灣穿城,兩溪環抱”的格局,稱為九十九灣。隨著經濟發展,廢水直排、面源污染、管理不善等導致九十九灣溪流域生態日漸萎靡。
湘橋湖
近年來,漳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河流系統治理,昔日“臭水溝”逐漸轉化為城區“幸福河”。
打造安瀾連通水系,筑牢水安全。緊盯“活水之道”,通過生態引水、增加排澇渠道、蓄滯洪區等方式,形成上可調、中可蓄、下可泄的大水網格局。綜合整治梧店支渠,打通東坂連接渠與碧湖卡口,進一步提高聯排聯調能力,保障流域防洪排澇安全。
拓展幸福親水空間,改善水環境。開展“水美”工程建設,通過治“污”淨“水”,拆“違”植“綠”、引“湖”拓“河”、建“廊”插“花”,持續改善提升流域水質,恢復沿岸生態環境。
優化人水和諧系統,修復水生態。開展典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調查、重要生物遺傳資源調查,通過實施浦口支渠生態補水工程、生態魚巢改造、魚類增殖放流,促進區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有效改善水生生物棲息環境,實現“有河有水、有草有魚、人水和諧”。
提升智慧管護體系,強化水管護。建設河湖長智慧平台、數字孿生系統、業務應用系統等,運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遙感監測等先進技術,探索建立“看水一張網、治水一張圖、管水一平台、興水一盤棋”的數字化智慧水務管理體系,形成標准化河湖日常監管長效機制。
賡續傳承歷史文脈,弘揚水文化。開展水利遺產普查調查工作和河源文化溯源行動,建立水利遺產名錄庫,編纂河源文化冊,深挖龍舟傳統、水神崇拜以及朱熹、陳淳等濱水文化,打造一批具有“煙火氣、古早味、文藝范”的景點,喚起群眾鄉愁記憶。
堅持保護發展並重,激活水經濟。堅持生態引領示范帶動,高效益發展河湖經濟。建設了富有閩南文化氣息的“閩南水鄉”示范段,吸引了近百家企業入駐,成為市區重要的商業街區、夜間經濟聚集帶和游客打卡地,帶動本地居民增收,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氣聚集。
九十九灣下尾張橋下游側(村廟)清淤后
昔日“臭水溝”蛻變為城區“幸福河”有哪些經驗啟示?
堅持以人為本、共興共榮。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厚植為民情懷,打造獨具漳州魅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治理樣板,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
堅持兩手齊抓、共治共享。以幸福河湖建設為抓手,持續擦亮生態河道新品牌,充分考慮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將良好的河湖生態環境轉化為深具潛力的城鄉綠色發展增長極,讓生態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鮮亮底色。
堅持改革創新、共創共進。聚焦數字孿生,從“治水”到“智水”,從河湖長制“1.0”到“3.0”時代,探索建立“幸福河湖數字孿生系統”,使九十九灣連通水系河湖管護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堅持聯動推進、共融共贏。搶抓幸福河湖建設機遇,統籌系統治理,依靠多領域、多部門和多要素的治理合力,齊抓共管,不斷盤活流域資源,共同協作、互為補充。
莆田木蘭溪——河長朱正揚
木蘭陂
木蘭溪發源於戴雲山脈,自西向東貫穿莆田全境,最后流入興化灣,長103千米,流域面積1839平方千米,是莆田人民的母親河。歷史上,木蘭溪流域面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環境承載壓力大等考驗。25年來,莆田堅持“四水四定”、綠色低碳,以木蘭溪綜合治理統攬莆田高質量發展、造福人民的生態帶、文化帶、健康帶、產業帶、創新帶建設,重塑荔林水鄉風貌,木蘭溪獲評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
壺山蘭水
從“水患之河”到“最美家鄉河”,木蘭溪做了什麼?
創新賦能,打造河湖長制工作樣板。多元共治。創建“黨政雙河長帶頭治、人大政協聯動督、紀檢監察專項巡、民間力量合力護”多元護河體系,設立流域雙河長、河長日,創新“周月季年”調度機制。多維監管。劃定河道管理范圍線和分區規劃,構建“岸查、天巡、點測、網管”監控體系,每年線上流轉問題約2萬個,做到“監測吹哨、管養報到”。多域跨界。成立生態河湖研究院、幸福河湖促進會,研制生態河、智慧河、幸福河等省級地方標准,健全跨部門、區域聯動聯防機制,協同破解河湖難題。
全域統籌,打造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河流。規劃引領。完善流域系統治理規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體化保護,一體推進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水產業的流域綜合治理新格局。條例統領。實施流域保護條例、生態補償等機制,推行生態保護、治理、修復、法治、科技“五道防線”,統籌解決流域水問題。系統治理。成立流域中心,推動流域治理管理“四個統一”,2023年流域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莆田市先后獲評水生態文明、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等國家級試點城市。
綠色發展,打造“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宜居。實施“生態+”,通水上巴士,建綠色廊道,保護65平方千米城市生態綠心,推動城市更新。文脈傳承。創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省級及以上水文化遺產等25處,構建流域水文化廊道,留住鄉愁古韻。價值轉化。借助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政策,成立木蘭投資集團,發展碳匯經濟、水產業等,綠色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6.9%。
木蘭溪藍色海灣段治理后
從“談洪色變”的歷史創傷到“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有哪些經驗啟示?
堅持人民至上、科學決策,是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的根本指引。木蘭溪的治理體現尊重自然的科學觀和人民至上的福祉觀,莆田干部群眾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科學謀劃,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樣板。
堅持生態優先、久久為功,是持續提升生態文明木蘭溪樣本的根本遵循。木蘭溪治理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歷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始終秉持“治理木蘭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以釘釘子精神,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持續打造生態文明“木蘭溪樣本”。
堅持黨建引領、共建共享,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幸福河的根本路徑。莆田以木蘭溪綜合治理為總抓手,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重要論述,讓莆田人民共享河湖之美、發展之福。(文/圖 福建省水利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