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泉州:民營經濟新春開局起勢

2025年02月05日14:14 | 來源:泉州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泉州:民營經濟新春開局起勢

於春天出發,創造更好的泉州,一刻都不能耽誤。

  民營經濟是中國發展的關鍵變量,勇當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主力軍的泉州,在生產線的轟鳴聲中辭舊年迎新歲,“信心”反復被提及,“拼搶”成民企群像。

  從智能工廠落地到綠色化技改加速,從產業鏈延伸布局到全球化市場開拓,從增資擴產到以“大手筆”投資搶佔新賽道,泉州民企續寫了民營經濟“逆勢突圍”的傳奇——

  市場活力洶涌澎湃,2024年新增經營主體24.2萬家、累計163萬家,增速全省第一﹔

  民間財力不同凡響,累計走出20個百億富豪,2024年實現民間投資近1800億元、增長7.9%,拉動全市投資增長4.7個百分點﹔

  城市戰力依舊抗打,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3萬億元,比增6.5%,主要指標全省領先,增幅領跑全國萬億城市。

  一個企業家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企業家的努力是乘法,而一座城市的努力是辦法。在企業擴產能、搶訂單、比創新的生產“煙火”中,泉州新春第一會今日召開,連續多年聚焦民營經濟,聚合所有力量,高點部署,高位謀劃,一起擂響拼經濟、搶先機的戰鼓。

  速度快人一拍

  停不下來的生產線,增資擴產,從春節“不打烊”開始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2025年味正濃,泉州灣畔人聲鼎沸,項目工地裡、生產車間裡已是一派熱火朝天。

  春節期間,位於晉江池店的安踏全球智慧創新產業園項目大型裝載車、吊塔等持續運行,約50名工人留在項目現場,保障建設進度﹔在恆安(中國)紙業有限公司生產基地,企業訂單足,生產滿,廠區忙碌景象一如平常,員工在崗率超過70%﹔在南翼高新區逸錦化纖的生產車間內,1400多名員工堅守崗位,在崗率達75%,確保春節期間產能達到100%……

  “春節不停工,進度不鬆勁”是眾多泉企多年來面對新一年機遇挑戰時的自覺行動。持續上馬的新項目、不斷加力的增資擴產,更顯現出泉州民營經濟的底氣所在、信心所蘊。

  作為國內光伏儲能、LED封裝、電動汽車等行業多家頭部企業的關鍵材料供應商,近3年來,福建華清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產能增長30%左右。企業負責人施純錫介紹,公司每年持續推新產品,開辟新賽道,目前研發投入佔比超過10%,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去年第二季度,選址泉州南翼高新區南安區域的九牧智能家用機器人產業園開工,項目總投資58億元,將打造全球智能衛浴及家用機器人產學研新高地,帶動上下游集群集聚。無獨有偶,國內化纖巨頭百宏聚纖去年產值同比增長超10%,集團今年新增棉綸業務投資計劃,建成后棉綸總產能可達12萬噸/年……

  透過一家家企業的爭分奪秒,可以看見去年泉州民企的拼搏群像以及高分答卷:民企產業項目入庫345項,總投資額近千億元,投資額居全省第二,開工率超全省平均水平,投產率超50%﹔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比增10.6%,工業投資增長18.0%﹔民營企業進出口1764.2億元,增長4.9%,佔全市總額的65%。

  一個個信心十足的行動,一組組令人振奮的數據顯示:多年來,泉州民營企業家秉持“愛拼才會贏,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困難中破浪前行,在發展中爭先進位,在大浪淘沙中勇立潮頭。

  創新強人一等

  了不起的泉州智造,登頂市場,要拼搏到毫不保留

  以長遠的目光,向最強者看齊,跟最快者賽跑,是泉州民營經濟發展步步登高的秘訣。

  在火炬電子“國字號”實驗室,科研團隊正攻關MLCC(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材料技術,這是新能源汽車、5G通信設備的核心元件﹔清源山麓,泉州市一鳴交通電器有限公司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不低於銷售收入的6%,連續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逐漸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去年以來,面對外部復雜環境,全球需求收縮等情況,泉州民企延續“小步快跑”姿態實現多點突破。這背后,既有“愛拼敢贏”的泉商精神加持,更離不開企業對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主動求變。

  向“新”突破,從“制造”向“智造”躍升。在南安的九牧綠色黑燈工廠中,機器人在流水線上分揀配件,連入5G專網的AGV小車,滿載生產物料靈活穿梭。該工廠每年可生產400萬套智能馬桶,品質提升25%,生產效率提升35%以上。在德奧針織生產車間,全國首台AI智能驗布機正高速運轉,僅需2分鐘即可完成一匹布料質檢,20余種瑕疵精准識別,瑕疵位置一目了然。位於洛江的信和新材料開發的核電防護涂料打破了外資品牌的長期壟斷,成為國家單項冠軍,並成功躋身中國核電涂料領先行列……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布局。在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大河數智(泉州)計劃引入100台金屬3D打印設備,打造全省規模最大的金屬3D打印設備車間,助力泉州傳統模具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在石獅,全省率先打造的“智慧石獅工信科技平台”,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高數字化協同效率,提升園區小單快反能力。在晉江,恆安集團則通過生產過程中的水循環系統,實現了污水“零排放”,成為生活用紙領域的“環保先鋒”,其起草的紙品、衛生巾及紙尿褲等產品10個國家級標准,累計申請專利超506項,展現了泉州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環保方面的雙重追求……

  一批“獨角獸”、高成長性的項目在政企合力下孕育而生,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成為泉州民企“逆勢突圍”的密碼之一。去年,全市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幅居全省之首﹔全省新增四批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80家,泉州佔了近四成﹔全市新增九批創新型中小企業431家,累計1359家,數量連續位居全省第一。

  當前,泉州正打造“永不落幕”的成果對接平台,嫁接30家大院大所、63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1700億元產業基金的資源,幫企業找科技、幫技術找企業,今年力爭高新企業在3084家的基礎上再增200家,R&D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服務先人一步

  有溫度的政企互動,同心而行,信心是第一生命力

  為企業掃清發展障礙,是泉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一以貫之的態度,也是泉州民企迎難而上、向上生長的底氣所在。

  春節前夕,泉州早部署早安排,發布《關於實現2025年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的若干措施》,推出七個方面35條措施,以良策實招和“真金白銀”助力泉州市一季度經濟運行實現穩中向好﹔出台工業經濟穩增長系列措施,圍繞工業經濟增長推出28條措施,持續鞏固和增強工業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為實現今年良好開局注入動能。

近年來,圍繞如何更好地服務民營經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泉州接續打造“泉心泉意”營商服務品牌。“企業關心和需要什麼,我們就謀劃和推動什麼。”這是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對於企業的庄重承諾。

——把科技創新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源頭活水,推進“創新+”增值計劃。泉州強化抓創新促應用、加快科技創新“四個倍增”,加速民營企業向“新”求質。去年泉州推動全市高新企業保有量達3084家,佔全省比重21.3%﹔引進培育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等30家大院大所,累計服務企業近1600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10項,與企業合作研發及技術成果轉化206項。

——把空間要素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支撐載體,不斷拓展“鏈條+”增值空間。泉州建立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企業庫並編制《縣域重點產業鏈情況表》,組織鏈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與鏈主精准對接,承接技術外溢,加速從“小而多”向“精而強”進階。在全省率先出台“技改貸”配套貼息政策,通過市本級再給予1%的貼息支持,實現了部分技改項目“零利率”貸款。此外,泉州推廣龍頭企業自建園區、中小企業“拎包”入園模式,探索“民企+行業協會+國企”等組織形式,吸引民營企業參與園區建設運營。截至目前滾動推進100個園區標准化項目建設,累計建成標准化廠房及配套用房2030萬平方米,拉動投資超千億元,實現投產企業超千家。

——把強化金融支撐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助力,做優做大“金融+”增值平台。泉州持續推進“政銀企擔”一站式融資服務平台,累計收集並向銀行業機構推送有效融資企業清單8009家,成功放款757.8億元。通過“再貸款+提質增產增效貸”“再貼現+綠票、科票”等模式打包投放政策性金融產品,定向支持民營企業數智、綠色、低碳轉型。此外,泉州還積極搭建多層次產業基金體系。累計設立政府引導型母基金20隻、總規模630億元,實現市、縣兩級“母基金”全覆蓋,撬動資本投早、投小、投新、投硬科技。

——把政務服務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泉州加快提升“政務+”增值服務。截至去年底,泉州累計推出9批107條紓困減負舉措,全面提升民營企業獲得感。此外,泉州建立“親而有度、清而有為”邊界清單,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讓干部敢為、企業敢干。線下以“萬名干部進萬企”“局長走流程走基層”和政企茶話會等機制為支撐,創新政企常態化交流平台。線上開通綜合服務企業專線,實施企業訴求“接、轉、辦、交”閉環管理,推動企業訴求“立即辦、主動辦、高效辦”。(記者 林書修 黃小玲)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