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乘除”出重拳 “政策禮包”再上新
泉州梳理提出新一批政策“干貨” 賦能民企行穩致遠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支持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泉州一直在路上。2月5日召開的2025年泉州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發布並解讀了2024年以來泉州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系列政策,並梳理提出新一批政策“干貨”。
去年以來,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1+N”政策體系,完善“法治護企”“泉心泉意幫企”“萬名干部進萬企”服務矩陣,升級推出“政策找企”2.0平台,全面上架資金類惠企政策,全市直達兌現各類惠企資金40多億元。
記者了解到,今年,泉州將持續發力,聚焦企業關心、社會關注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增強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力推出穩經濟一攬子增量政策,梳理提出新一批政策“干貨”,打好“加減乘除”政策組合拳。
創新賦能作“加法” 政策加力賦能創新發展
對標落實“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要求,新的一年,泉州將加力賦能創新發展,構建基礎研究、工業設計、中試孵化的創新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碼獎補企業研發投入。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研發中心,給予3年最高1000萬元的設備購置貼息補助。首次設立超1億元的企業研發投入獎補資金,預計惠及企業超千家。
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對設備購置費用給予30%、最高500萬元補助,不斷降低企業前期投入成本。鼓勵中試基地開放共享,加快新技術的驗証與小批量試產,提升市場響應能力,按年度服務性收入的30%給予運營主體補助,連續3年累計最高300萬元。
加力培育人工智能產業。建設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加快人工智能賦能設計、質檢、營銷等環節,大力發展“AI+制造”,對新建100P以上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予以最高250萬元補助。對獲評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分別獎勵1000萬元和500萬元。
企業負擔作“減法” 幫助企業輕鬆上陣、安心發展
線上優化升級“政策找企”等平台,線下常態化開展萬名干部進萬企、局長走流程走基層等活動,聚焦“三減”,幫助企業輕裝上陣、安心發展,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
聚焦減負提效。開展“規范涉企執法”行動,加快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和“綜合查一次”,堅決避免重復檢查、多頭檢查、過度檢查。採取政策指導、風險提示、幫助提升等柔性包容寬容的監管措施,2024年全市共計減免企業行政罰款8200萬元,全市保險機構提供風險保障20萬億元﹔以服務企業的意識鼓勵新興產業、初創企業規范健康發展。
聚焦減免流程。啟動“無証明城市”試點建設,實現企業辦理高頻事項免提交証明材料七成以上。在全省率先推行散裝食品經營許可“告知承諾制”改革、擴大“一照多址”適用范圍,持續推進“証照合辦”、歇業備案等十多項改革舉措。
聚焦減費讓利。推出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35條實招,力促“開門紅”。比如對單個結算月,日均用氣量達到1000立方米及以上的工業企業天然氣用戶,在現行價格基礎上給予優惠每立方米0.1元的補助。
建鏈強鏈用“乘法” 集聚資本、土地、人才等資源
通過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同發力,集聚資本、土地、人才等資源,催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乘數效應”。
發揮龍頭帶動效應。優化民營龍頭企業培優扶強獎勵措施,對前十強每家給予100萬元一次性獎勵,並賦予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服務保障和優先選擇權。對年度營業收入首次超過50億元、20億元的龍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獎勵100萬元、50萬元。當前,中央活力區將為企業建設30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集中辦公區域,集全市資源提供優質的辦公、商務和生活配套環境等。
強化園區集聚效應。把園區標准化建設作為重新配置資源要素和提升主導產業競爭力的主戰場,堅持“一園區、一產業、一龍頭、一專班、一基金”打造完整產業鏈,實現“三降低三提高”。對列入省技改項目庫園區企業的固定資產融資,在省級貼息的基礎上再給予1%貼息。
發揮會展輻射效應。進一步打響鞋(體)博會、食交會、石博會等市場化會展品牌,支持企業舉辦大型會展活動、線上展、訂貨會、專業高端會議,對符合條件的產業型專業展會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支持會展企業規模化發展,對當年新增規模以上的會展服務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泉州正籌備建設大型會展中心。
難點堵點用“除法” 上新47條紓困解難舉措
體系化構建“泉心泉意”營商服務品牌,在去年基礎上,今年再發布4批次47條紓困解難舉措,重點在於消除企業疑難事、化解企業矛盾事。
破除“准入難”問題。用好用足“兩重”“兩新”等利好政策,全力支持民間資本參與交通、水利、新能源、新基建、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培育一批項目申報全國、省重點民間投資項目盤子。
破除“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市縣兩級整合政府性資金20億元,專項用於貼息、增信賦能、應急續貸。落實落細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力爭2025年新增小微貸款不低於600億元,惠及小微企業超5萬戶。推動各類基金規模做大做強、累計突破3000億元,帶動“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新、投硬科技。試點推行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明白紙”,實現銀行業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下降15個基點。
破除“智改數轉難”問題。用好“數字超市”平台,以及全國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兩個國家級試點政策,鼓勵支持企業“智改數轉”、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對試點企業採購數字化改造相關的軟件、雲服務等必要數據採集傳輸設備,改造后數字化水平達到二級、三級、四級的,給予每家最高20萬元、30萬元、50萬元補助﹔對入選國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分別給予一次性100萬元、50萬元獎勵。
破除“育才引才難”問題。充分發揮12個特色勞務品牌的引領示范作用,對符合條件的“泉字號”特色勞務品牌給予最高30萬元培育補助。持續認定一批“引工大使”,對該市企業在職老員工引進首次來泉就業的本企業新員工,按照每人1000元、最高5萬元的標准予以獎勵。(融媒體記者 林書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