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打造“靖連安藍”品牌  譜寫海洋生態保護新篇章

陳冰
2025年02月08日14:36 |
小字號

近年來,福建省連江縣人民檢察院緊緊圍繞縣域海洋經濟特色,傾力打造“靖連安藍”檢察文化品牌,以品牌賦能高質效檢察履職,依法嚴厲打擊破壞海洋生態犯罪,不斷創新海洋生態修復模式,服務海洋經濟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聚焦“服務+監督” 護航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細化服務大局舉措。與縣政府建立“府檢聯動”機制,明確服務海洋經濟發展、守護生態環境、打擊與治理涉海違法犯罪等18項重點工作及6項落實機制,協同保護效果更加明顯。認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資金管理辦法,收繳生態修復金752萬元,用於助力環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建設。

優化護企安商環境。以打造“護企航”品牌為抓手,深化定向挂鉤企業機制,走訪國家遠洋漁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和20家涉海企業,並建立常態化檢察聯系幫扶機制,一站式提供檢企交流、控告申訴等綠色通道。同時,圍繞海洋經濟發展熱點問題,為企業開展“法潤現代物流城 檢察助企護發展”等主題宣講活動20余場。

深化檢護民生監督。聚焦沿海鄉鎮漁民社矯人員生產生活,完善配套機制,實現涉海涉漁社矯人員監管監督工作與回歸社會之間有效銜接。同時,創建數字檢察監督平台,以科技賦能精准監督,組建涉海涉漁社區矯正人員公益服務團隊,以公益服務助力回歸社會,讓接受社矯的漁民出得去、管得住。

聚焦“打擊+修復” 強化海洋生態全方位保護

嚴懲涉海刑事犯罪。深化“治海平”品牌創建,依法懲治走私、非法捕撈、盜採海砂等涉海犯罪,辦理的“鄭某某非法採礦案”獲評2023年度福建省檢察機關優秀公訴庭,辦理的歐陽某某等人非法捕撈水產品案等4個案件入選福州市人民檢察院“福山福水檢察藍”典型案例。

加強涉海公益保護。精心打造“益山海”品牌,運用公益訴訟研判指揮平台等研判線索,辦理涉海公益訴訟案件12件,通過無人機航拍、咨詢專家等方式調查核實,發出檢察建議12份整治涉海環境問題。針對漁業廢物、海漂垃圾污染問題,制發檢察建議,推動行政監管部門開展轉運、填埋工作,覆土綠化4581平方米,該案獲評福建省人民檢察院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典型案例。

創新碳匯司法機制。積極探索“藍碳+綠碳”雙碳模式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與閩清縣人民檢察院建立“雙碳”檢察協作機制,促進兩地檢察機關加強“碳匯”檢察區域協作互動。在辦理盜採海砂、非法捕撈等生態刑事案件中,促成77人自願認罪認罰並承擔生態修復責任,引導13人出資47.9萬元購買海洋碳匯,2人認購林業碳匯37噸,成功辦理適用海洋碳匯修復受損生態刑事案件。

聚焦“法治+綜治” 推動海洋環境多元化治理

建立協作配合機制,形成打擊合力。在縣公安局和海警機關分別設立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與縣公安局、縣海漁局等部門通過信息共享、適時介入等方式加強聯動,開展聯合巡查、聯席會議等活動。牽頭編制的《盜採海砂案件辦案手冊》獲福州市人民檢察院肯定,進一步推動案件辦理規范化。

建立類案監督機制,確保標本兼治。針對盜採海砂問題形成專題分析報告,推出盜採海砂綜合整治“九條措施”,創新“刑事+行政+公益”治理模式,縣政府為此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針對“三無”船舶問題,依法制發檢察建議,督促行政監管部門與屬地政府開展聯合整治行動,助推出台《鄉鎮船舶分類管理工作意見》,有效治理利用“三無”船舶實施的海上犯罪。

建立警示教育機制,推動長治長效。與法院、司法行政部門加強協作,強化普法陣地建設,建成生態公益訴訟檢察黨建教育實踐基地、敖江濕地司法保護示范點、閩江口增殖放流基地等生態教育基地﹔同時,積極推動全市海洋生態司法宣傳基地建設,力爭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利用法治進鄉村、海上送法等活動,發放宣傳材料1000余份,拍攝《巡航》《海洋碳匯守護藍色生態》《檢察建議助力海洋生態保護》等專題片,增強當地群眾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意識。

(作者為福建省連江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