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讀懂中華文明  共促交流對話

本報記者 戴楷然 謝亞宏 李 強 李安琪
2025年02月10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譚哲理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索韋托地區自由公園整理撰寫書籍的文稿。
  受訪者供圖
  圖②:第二屆世界漢學家大會開幕式現場。
  主辦方供圖
  圖③:多國漢學家在福建武夷山景區朱熹園欣賞中國書法。
  本報記者 張博嵐攝
  圖④:法蒂瑪在第二屆世界漢學家大會北京論壇上發言。
  受訪者供圖
  圖⑤: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舉辦“萬裡茶道上的中華書法藝術展”期間,齊緣(左一)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觀眾展示用金粉拓制“福”字。
  受訪者供圖
  圖⑥:俯瞰福建南靖土樓。
  本報記者 張博嵐攝
  數據來源:教育部
  統計截止時間:2024年11月

  近日,由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語言大學和南平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世界漢學家大會在福建南平市舉行。來自60個國家的200余名中外代表參會,共同探討中華文明與世界現代化,共促中外文明交流對話,增進相互理解信任。與會的漢學家對本報記者表示,中華文明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願積極傳播中華文化,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南非漢學家譚哲理——

  搭建橋梁,為非中文明互鑒貢獻力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能夠反映人們的思維方式。”精通多種語言的南非漢學家保羅·齊隆吉塞勒·滕貝(中文名“譚哲理”)說,借助語言這一紐帶,可以深入探究不同文明的異同。“非洲文明和中華文明都強調人與人命運與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個文明有很多相似性。中國和非洲國家都會從各自文明中汲取智慧與經驗,推動社會發展繁榮。”

  2004年,譚哲理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第一次接觸中文,隨即就被簡潔生動、意蘊深長的中文所吸引。他將自己的姓氏音譯為“譚”,並起了“哲理”這一名字。懷著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與熱情,譚哲理於2008年到2013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投身中國研究。目前,他擔任哲理中非國際交流智庫負責人,致力於促進非洲與中國的跨文化交流,增進理解、凝聚共識。“隨著越來越多非洲學者對中國議題感興趣,我希望繼續為雙方交流互動搭建橋梁,為非中交流互鑒貢獻力量。”譚哲理說。

  譚哲理高度關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先后出版了多部關於中國式現代化和新時代南中關系的著作。“中國成功探索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証明,發展中國家有權利也有能力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譚哲理說,非洲國家應加強與中國在治國理政等方面的經驗交流,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中汲取養分。

  “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有助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對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具有深遠意義。”在譚哲理看來,從舉辦中非文明對話大會、中非智庫高端對話等,到非洲各國掀起“中文熱”,再到中國高校開設祖魯語和馬達加斯加語等非洲國家語言專業,非中雙方近年來在文明交流互鑒領域取得豐碩成果,“非中攜手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聚合雙方文化精髓,為非中攜手實現現代化開辟了廣闊前景。”

  

哈薩克斯坦漢學家法蒂瑪——

  撰文著書,讓哈薩克斯坦人愛上中國

  “學習中文讓我對中國產生了深厚感情,也塑造了我的人生道路。”哈薩克斯坦阿裡·法拉比哈薩克國立大學東方學系教授道列特·法蒂瑪對記者說。

  1989年,法蒂瑪在報考大學時,得知學校新開設了包括中文等專業在內的東方學系。法蒂瑪介紹:“當時我的內心有個聲音對自己說:去學中文吧,如果你能掌握中文,那就說明你是了不起的人!我接受了自己內心的挑戰,並與中國結緣至今。”在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出版專著、教材和詞典25本,發表中國研究相關論文近200篇,還編著了首本針對哈薩克斯坦學生的中文教材,在哈薩克斯坦高校中得到廣泛應用。

  1993年,法蒂瑪第一次訪問中國,此后幾乎每年都要到中國一兩次,得到了眾多中國師長的指導與幫助,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更上一層樓。法蒂瑪回憶說:“我與中國的文學翻譯家哈煥章老師見面時,因為交通原因遲到了很久,但他沒有在意,還為我詳細講解了對哈中兩國文化和文學翻譯的理解,讓我受益頗豐。我至今仍經常在講座和研討中引用他贈書裡的內容。”

  在日常教學中,法蒂瑪發現,很多哈薩克斯坦人對中國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刻板印象,便下定決心寫一本關於中國的通俗讀物。隨后的10年中,她多次前往中國,了解中國不同城市民眾的日常生活。法蒂瑪還邀請不同行業的哈薩克斯坦人閱讀書稿內容,力求書中內容和表達更加通俗易懂。這本名為《中國:傳說與真相》的著作出版后,在哈薩克斯坦廣受好評。“許多讀者寫信告訴我,通過閱讀這本書,他們覺得自己和中國更加親近了。一些讀者甚至在讀完書后去中國旅游,並且愛上了中國。”法蒂瑪深感欣慰。

  近年來,法蒂瑪深刻感受到中國為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通過參加世界漢學家大會等活動,她結識了來自不同國家的漢學家,與他們分享中文教學經驗,探討中文學習熱點問題。“我非常珍惜和感謝中國提供平台,讓世界漢學研究更加活躍和深入。”法蒂瑪說。

  

俄羅斯漢學家齊緣——

  精准翻譯,促進俄中兩國文化交流

  “行走在武夷山水間,我充分體驗到人在草木間的幸福與美好。”觀摩崖石刻,賞山水如畫,品香茗之韻,回想起在福建武夷山的參訪經歷,俄羅斯漢學家塔季揚娜·科爾尼麗耶娃(中文名“齊緣”)表示,武夷山是“萬裡茶道”的起點,早在18世紀,俄羅斯漢學的先行者比丘林因“萬裡茶道”與中國結緣。作為比丘林漢學方法論的后輩學人,齊緣也將“萬裡茶道”視作自己與中國緣分的一部分。

  自2010年起,齊緣在工作之余堅持舉辦面向俄羅斯公眾,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僅在去年,她就組織20余場“萬裡茶道”主題的中國世界遺產及中華文化進社區活動。圖片展、書法藝術講座、皮影戲演出……一場場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俄羅斯民眾的廣泛參與,不少家長特地帶著孩子從外地趕到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參加活動。齊緣表示,未來將繼續以“萬裡茶道”為經緯,做俄中兩國文化交流的民間橋梁,深化俄中人民的友誼。

  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博士畢業后,齊緣一直從事中文教學及翻譯工作,從經典文學作品到當代影視劇集,對“原汁原味”的翻譯表達尤為注重。“文學是體現文化狀態的重要元素,是文明間交流互動的窗口”,齊緣告訴記者,精准的翻譯才能讓俄羅斯讀者和觀眾切實感受到中國作品蘊含的精神風貌和文明內涵。

  近年來,從電影到電視劇、從經典佳作到潮流新劇、從中國武俠到東方玄幻,齊緣參與翻譯的中國影視作品類別和題材愈加豐富。“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快速交流的時代,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帶來了新的機遇。”齊緣認為,大量文學作品被翻拍成影視劇集,為文化交流互鑒提供了可視化的新渠道,“作為譯者,熟練掌握中文是必要的,多次轉譯會流失許多語言表達中的精華,將作品從中文直接譯為當地語言才是正確做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0日 17 版)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