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紅鱘飯、大黃魚、糟雞線面……一席“連馬家宴”,嘗盡兩岸深情

2025年02月10日08: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福州2月10日電 (謝星宇)“這道紅鱘飯,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馬祖過節的味道。”8日,在連江“世界漁都·連馬家宴”品鑒會現場,來自馬祖的林先生品嘗著“兩岸同源映丹心”這道菜時,眼中淚光閃爍,滿是感動。

“兩岸同源映丹心”(錦繡紅鱘飯)。人民網 謝星宇攝

“兩岸同源映丹心”(錦繡紅鱘飯)。人民網 謝星宇攝

作為全國海洋大縣,連江擁有238公裡海岸線、3112平方公裡海域面積,漁業產值居全國縣級第一,是“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海帶之鄉”“中國魚丸之鄉”。連江與馬祖一水相連,是祖國大陸距離馬祖最近的地方,兩地飲食文化同根同源,同胞血肉相親。

“連馬家宴”上,一道“兩岸同源映丹心”(錦繡紅鱘飯)選用連馬喜慶佳節不可或缺的紅鱘為主食材,拆卸出的紅膏與珍珠般飽滿的米飯同烹,寓意丹心互換。

黃花逐浪鄉愁寄(清蒸大黃魚)。人民網 謝星宇攝

黃花逐浪鄉愁寄(清蒸大黃魚)。人民網 謝星宇攝

大黃魚是兩岸的“鄉愁魚”。早在20世紀80年代,連江黃岐漁民便以捕獲的大黃魚換取馬祖鄉親的香皂、牙膏等生活用品,這是兩岸漁民深厚鄉情的見証。

“擱筆猶看山外山”(香油筆架)。人民網 謝星宇攝

“擱筆猶看山外山”(香油筆架)。人民網 謝星宇攝

“筆架”又稱佛手螺,是連江、馬祖一帶特有的貝殼海鮮,因外形與筆架相似而得名。連江黃岐古稱裡山,馬祖古稱外山,兩地中間的海灣稱為馬祖澳。一道“筆架”,是裡山外山、山山不斷的綿綿情誼。

“千絲萬縷兩岸情”(紅湯糟雞線面)。人民網 謝星宇攝

“千絲萬縷兩岸情”(紅湯糟雞線面)。人民網 謝星宇攝

一灣海峽的距離,一份相同的寄托。在連江,每逢佳節或是重大場合,線面是餐桌上的“必吃品”,寓意祈求平安長壽。而在馬祖,同樣有著吃線面寄祝福的傳統。紅糟雞作為福州的傳統菜肴,很早就被帶至馬祖,成為當地百姓的家常美味。

據悉,這場風味十足的“連馬家宴”以兩地共有的海味鮮物為本,專業廚師團隊在傳統閩菜烹飪手法上大膽創新,精心打造出包含四道前菜、十二道主菜以及一道甜品的“山海佳宴”。宴會廳裡,馬祖澳海域的鮑魚、海參、大黃魚等特色海鮮食材香氣四溢,兩地同胞舉杯共慶,其樂融融。

當天,主辦方還為“世界漁都·連馬家宴”監制單位、總監制、總顧問、主創廚師代表等授牌,並為授權酒店與優質食材供應商舉行供需合作簽約儀式。各方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為消費者帶來更純正、更美味的“連馬家宴”體驗。

連江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顏學淦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促進企業合作、鄉親聯系、人才交流,讓“連馬家宴”美味更淳、鄉情更濃。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