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青春筆觸 寫時代新篇(新春走基層)

——本報二〇二五年“新春走基層”活動回眸

2025年02月12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孫超(右一)在常德第七中學採訪漢劇高腔定向委培班學員。
  徐虹雨攝

  李龍伊(前)在“東方第一哨”採訪邊防戰士。
  劉 洋攝

  孟祥夫(右)在江蘇省南京市一冷鏈市場採訪。
  陳 慶攝

  劉曉宇(前)和村民一起探訪赤溪村下山溪舊址。
  陳爾熹攝

  谷業凱(左)在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採訪。
  本報記者 游 儀攝

  姚雪青(右)在梅鋼採訪無人產線。
  王振坤攝

  蛇年春節之際,人民日報社精心組織、扎實開展2025年“新春走基層”活動,許多青年記者奔赴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邊防哨所,深入基層一線,推出一批接地氣、有生氣的報道,從小切口觀察大時代,引發讀者共鳴共情。

  我們邀請部分參與“新春走基層”的青年記者,講述所見所聞,見証時代氣象,感悟收獲成長。

  ——編  者

  

  三個故事,觸摸經濟脈動

  本報記者  姚雪青

  刻板印象中“傻大黑粗”的鋼鐵廠區,如今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春節假期,我從江蘇南京三山磯濕地公園出發,乘坐觀光火車駛向景區,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梅山鋼鐵廠區。

  栽滿香樟的沿途,布置著景觀小品﹔烏桕籽熟了,吸引鳥群在草坪上覓食……環境為何這麼美?抬頭看,秘密就藏在全程57公裡長的全封閉“空中走廊”裡。南京對高排放高污染鋼鐵行業啟動了超低排放改造,“用礦不見礦、用煤不見煤、運料不見料”,鋼鐵廠形象大為改觀!

  還不止呢。在旅游線路上的網紅打卡地——熱軋智慧產線,鋼鐵工人在一線煙熏火燎的勞動場景不復存在,現在隻需坐進空調間,在數字孿生大屏前動動鼠標,熱軋就能干得又快又好。

  生態化改造實現節能減排,數智化升級提高經濟效益——這就是鋼鐵廠開門迎客的底氣。在南京兩鋼四化企業中,這已成為常態。

  除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也活力滿滿。各種元器件乘坐無人搬運車,穿梭在產線中,機器人員工們協同配合,20分鐘就能生產一台機器人產品。這一幕用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場景,發生在江蘇一家機器人企業。企業負責人說,產線和產品邁向高端化的背后,離不開“設備更新”政策支持。

  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來,這條產線上近一半設備進行了更新升級。算算賬,設備更新的費用約1400萬元,共獲“兩新”政策補貼近800萬元。今年,政策再加碼,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為載體,整體部署並規模化實施設備更新”,不僅助力企業攀高,還擴大了市場需求。企業訂單爆棚,預計今年銷售額增長30%以上。

  放眼企業所在的南京市江寧區,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有30余家企業。利好政策下,生產端和市場端兩頭旺,2025年全區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生產規模預計同比增長超20%。

  春節前,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擴圍,幾家商場都排起了長隊。6000元以下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補貼15%的新政策,吸引不少年輕人以舊換新,一位母親現場給兒子買了平板電腦又配了新耳機……不少原本猶豫觀望的群體,在新春也收獲了滿意的消費體驗。

  新政策,新場景,新熱點。生產和消費,春意融融,平穩向好。

  

  山鄉巨變,群眾笑臉最美

  本報記者  劉曉宇

  除夕年夜飯,一道再普通不過的清炒杏鮑菇,卻是福建寧德磻溪鎮赤溪村鐘麗眉家以往少見的菜。“嘗嘗!茶園裡套種的菌菇棒,改良土壤不說,還有鮮嫩可口的菇可以吃!”鐘麗眉一筷子夾到記者碗中。在昔日的“中國扶貧第一村”,這樣的新鮮事可不少!

  翠綠色的茶園遍布山野,動聽的畬歌縈繞山村,彌漫著年夜飯香的裊裊炊煙中,身著畬族“鳳凰裝”的村民不時在鏡頭中閃現……昔日的“中國扶貧第一村”,如今已華麗轉身,日子真紅火!

  唱畬歌、看茶園、拍視頻、吃年飯,幾個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小細節,窺見山鄉巨變——

  看精神風貌,畬歌隊、巾幗宣講隊、少年舞獅團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金名片”,“群眾的笑臉最美!”這是村干部對記者的直言﹔看生態,支柱產業茶園邁上“生態路”,品質好價格高,“咱家的茶葉最鮮甜!”剛上初中的鐘思煒有點自豪﹔看發展,直播帶貨、現代物流早已進村入戶,“年味兒就要拍下來、傳出去!”民宿經營者曾慶蘭除夕正忙,春節客流的准備工作滿滿﹔看收獲,“村裡貨運不錯”“茶葉品質在變好”“研學基地馬上要動工”……年夜飯中,村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更有過年的熱鬧感。

  除夕行走在赤溪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風格干練的畬族“鐵娘子”鐘麗眉、好客爽朗的四川媳婦兒曾慶蘭、認真嚴謹的農技員周秦福……“大伙兒笑容何來?”“不用問,每個小家的收獲,就是整個村子的幸福!”磻溪鎮副鎮長張少林語氣堅定。

  初一一大早,記者搭乘曾慶蘭家剛買不到20天的汽車前往火車站。“去年年底以舊換新,國家補貼了兩萬多塊錢呢!”透過后視鏡,曾慶蘭丈夫黃步和眼角的笑意藏不住。

  車穿行在大山中,身后風景如畫——大國如山,巍峨壯麗﹔小家似水,溫柔細膩。山水相依,繪就了記者眼中最美的風景。

  

  兩地“尋新”,見証文化傳承

  本報記者  孫  超

  身形挺拔,劍眉星目,先亮相,緊接著助跑、加速、騰空、落地,動作瀟洒連貫。好一群矯健的少年!

  春節前,我走進湖南常德漢劇后備人才定向委培班的冬訓現場。趁著寒假,少年們加緊練習戲曲基本功。常德漢劇百年傳承,如今有了新一代。

  “你看這些苗子,未來就是咱們漢劇的領軍人物!”在場上指導時顯得頗為嚴厲的“師父”們,在向我這個“外人”介紹的時候,話語裡卻滿是驕傲。探索漢劇人才培養新模式,湖南常德漢劇高腔保護傳承中心聯合常德市第七中學、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建立定向委培機制:不光免學費,畢業后還能直接進中心工作。不光是漢劇,常德絲弦等非遺曲藝,也正探索類似模式,有望徹底扭轉后備人才不足的問題。

  多年來,古老的常德漢劇,做的事可以濃縮成一個詞——“尋新”。沒有劇院就找新舞台,沒有新人就從娃娃開始培養,沒有新劇目就從新時代中找“感覺”。

  說來也巧,春節返鄉探訪,行至江西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的石門自然村附近,導航提示前方擁堵。十年前我就曾路過石門,印象中是個寧靜的小自然村,如今怎麼這麼熱鬧?原來在這裡,優秀傳統文化和鄉村旅游產生了“化學反應”。非遺板龍燈,點亮了節日的夜晚﹔門扉窗櫺上,有石雕木雕磚雕點綴﹔家家戶戶門口,都貼著《朱子家訓》中的格言警句。村民們介紹,石門自然村留存大量的徽派建筑,也一直以詩書傳家。獨特的徽風徽韻,讓小村有了濃濃的文化味。

  無論是湖南常德的非遺傳承,還是江西婺源的文旅融合,文化構建起一代代人的生命底色,也為新業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和依托。

  

  一路同行,“卡友”冷暖挂心

  本報記者  孟祥夫

  跟時間賽跑,和家人聚少離多……如果不是跟著貨車司機朱文超從河北高碑店到江蘇南京送年貨,我不知道大貨車司機有這麼辛苦。但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他們的喜悅和幸福。

  旅途中的暖心服務更多了——

  超市、開水間、美食廣場……江蘇淮安劉老庄服務區,各類服務一應俱全。朱文超說,現在服務區的自助餐都很好,在河南等地的服務區,大貨車司機吃自助餐還能享受八折優惠。

  除了自助餐,服務區還提供熱水、車輛維修、加油充電等服務,基本滿足大貨車司機的需求。不少服務區還設有“司機之家”,提供住宿休憩、理發洗浴、洗衣烘干、餐飲娛樂等全天候多樣性服務,讓出門在外的貨車司機也有“家一般的感覺”。

  朱文超告訴我,他接單平台所在的公司在一些城市也設立了可供司機休息的地方,可以免費住宿、洗澡洗衣,方便得很。

  為了讓在路上的大貨車司機更順心、安心,中央和地方近年來推出了不少暖心舉措。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設了1900多個“司機之家”,大貨車司機通過地圖導航、“司機之家”小程序就能搜索使用。同時,服務區配備視頻監控,強化安保巡查,讓大貨車司機休息時沒有后顧之憂。

  一些地方提供的貼心服務讓大貨車司機點贊不已。朱文超說,在浙江、河南等地,要是大貨車壞在高速路上,當地能免費拖車到服務區。

  辦証更便捷了——

  証件電子化、電子証照跨區域互信互認……近年來,交通運輸部門不斷便利從業經營辦事辦証,大貨車司機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辦好証。以道路運輸証和從業資格証為例,以前是紙質版,一年一審,現在電子化了,年檢時也不用跑辦事大廳現場蓋章。審車直接在網上完成,實現異地審車,完全不耽誤在外跑車。

  截至2024年底,全國累計歸集道路運輸電子証照4972萬張,証照電子化率達到93.8%,廣大貨車司機們辦証更方便,在路上越來越順暢、順心。

  

  風雪邊關,感悟軍人擔當

  本報記者  李龍伊

  飛機沖破雲層,舷窗外躍出一片雪白。艙門開啟,零下30攝氏度,朔風裹挾雪粒迎面扑來。時值“四九”,我來到祖國陸地版圖最東端的黑龍江黑瞎子島,探訪北部戰區某邊防連“東方第一哨”。

  一連幾天,我吃著戰士的飯菜,住著戰士的營房,跟著戰士一起巡邏。一名老班長告訴我,早些年,沒有這些平整的公路,巡邏路上到處都是雪窩子,深的地方能沒過腰。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戰風雪、斗嚴寒,圓滿完成執勤任務。

  如今,情況大不同。無人機盤旋雲端俯瞰邊境線,新型摩托雪橇在雪原上畫出銀色軌跡,“猛士”巡邏車載著官兵穿越極寒,紅外夜視、鷹眼系統一應俱全,微波通信車實時傳回數據。我真切感受到,“智慧邊防”讓茫茫雪原化作指尖方寸,科技為戍守邊關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巡邏歸來,開飯時間到了,食堂裡酸菜白肉飄香,蒸包子熱氣騰騰,戰士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住板房、啃冰碴飯,曾是第一代駐防老兵的共同回憶。如今,溫暖的新一代營房裡,健身房器械锃亮,軍需、油料、物資供應充足,喝淨化水、用清潔電,家屬來隊拎包即住成為“標配”。

  營區的建設發展,見証著時代進步,但戍邊官兵艱苦奮斗的本色卻從未改變。風雪邊關,人煙稀少,沒人叫苦,沒人喊冷。離開連隊時,我看到新修的公路如銀鏈蜿蜒,哨所屋頂的五星紅旗愈發鮮艷。那群面龐被凍得通紅的邊防軍人,用青春和熱血,無聲守護著家國安寧。

  我深刻感到,腳底沾滿巡邏路的雪粒,更能讀懂官兵睫毛上的冰霜﹔咽下炊事班做的姜湯,更能體會“溫暖”二字在極寒之地的分量。作為記錄者,唯有以敬畏之心貼近,用真誠筆觸書寫,方不負這風雪中的堅守。

  

  世界屋脊,領略“拉索”風採

  本報記者  谷業凱

  四川稻城縣海子山,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的所在地。平均海拔44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荒涼是它的主色調。在“數星星”的人眼中,這裡是離“宇宙”最近的地方。

  5216個電磁粒子探測器、1188個繆子探測器,7.8萬平方米的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18台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這些高精尖的探測設備分布在1.36平方公裡的區域內,仿佛一盤和宇宙對弈的巨大棋局,隨時捕獲著“天外來信”。

  作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建設沒有任何成熟的標准可供借鑒,科研人員全程參與了“拉索”的生產、安裝等環節,連給機器擰螺絲,也是他們親手完成的。

  “拉索”的運行,還離不開一群堅守在世界屋脊上的運維人員。我採訪的藏族小伙四郎達珠,負責“拉索”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的日常維護。冬季空氣透明度高,是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觀測的“黃金期”,也是達珠和同事們最忙碌的時候——主板燒壞了,要及時更換﹔碰到雨雪天氣,隨時查看設備情況﹔到了晚上,每隔半個小時就要報告一次天氣……

  說起稻城,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壯美的高原風光。如今,“拉索”成為游客們新的打卡地,很多青年伴侶還會選擇在觀景台上拍攝婚紗照。

  而像達珠一樣,越來越多的青年在這裡從事著新職業:負責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維護的肖冬﹔緊盯電力設備運行情況的鄧坤﹔大學期間就愛好天文學的滕明月,選擇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學中心工作,成為一名科普工作者。

  在稻城,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2.5米大視場高分辨率太陽望遠鏡等數個“仰觀宇宙”的大科學裝置已經建成或即將建設,更多“數星星”的人也將在此實現自己的夢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2日 07 版)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