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連續17年出口茶葉100%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  安溪鐵觀音如何香飄全球?

2025年02月17日15:08 |
小字號

從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到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一片綠葉承載的不僅是茶香,更是一個千年茶鄉的全球化敘事。近年來,安溪鐵觀音頻繁亮相外交場合,成為國際社交場上的“東方名片”。這背后的魅力密碼,蘊藏於技藝、文化、品質與品牌的多維敘事之中。

安溪茶山,梯田層層

安溪茶山,梯田層層

世遺茶韻,連接世界

承載千年的文化和技藝,凝結數代匠人的智慧與心血,是安溪鐵觀音打開世界大門、連接五洲的金色鑰匙。

2024年12月,在安溪“百茶百戲文化周”期間,安溪茶文化·大型主題系列情景劇《鐵觀音》,展現了安溪鐵觀音的前世今生及茶道精神,吸引眾多茶文化愛好者、戲劇迷慕名而來。

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安溪人民在長期的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形成包括茶俗、茶禮和茶歌等在內的獨特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

安溪鐵觀音的文化底蘊深厚,其制作工藝更是精湛獨特。“明朝成化年間,安溪縣發明創制‘半發酵’烏龍茶制作技藝,在中國茶類家族成員中增加了‘青茶’種類。”安溪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業區劃中心主任張長水介紹,經過茶農們的精心發展,安溪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已臻完善,涵蓋晒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等十道工序,茶葉發酵的微妙變化也凝練為“觀音韻”。

千百年來,人與茶樹和諧相處,融合形成完整齊全、特色鮮明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2022年,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制作技藝亦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名副其實的茶界“雙世遺”。

“申遺成功只是保護與發展新的起點。”張長水說,近年來,安溪縣深入實施茶源保護工程,對鐵觀音農遺核心區實行原生態保護,加大對茶藝、茶道等的系統梳理,編排創作《鐵觀音》等茶文化主題情景劇﹔同時開展茶業人才建設“萬、千、百、十”工程,持續建強傳承人隊伍,活態傳承激發茶文化生命力,讓安溪鐵觀音茶文化這塊農遺“金名片”愈發閃亮。

精耕細管,科技賦能

安溪“八山一水一分田”,在3057平方公裡縣域中,千米高山近3000座,山巒疊翠、岩峰林立、雲霧繚繞,形成了梯田式茶園的獨特風貌,也孕育了“高山雲霧出好茶”的生態觀。長期以來,安溪縣認真踐行“兩山論”,從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土壤微生物、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四個維度入手,對茶葉主產區、核心區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持續高強度造林綠化、退茶還耕還林,為茶業發展上好生態底色﹔採用茶樹留高、梯壁留草、套種綠肥、茶林相間等復合生態種植模式,讓山、水、林、茶、草和諧共生﹔推廣“有機肥+配方肥”“茶+沼+畜”“水肥一體化”等模式,實施生態修復、農藝改良、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提高茶園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茶葉品質。

管好茶園,冬春不閑。在龍涓鄉灶坪村酒溫山茶園裡,一行行錯落有致的茶樹長勢喜人,一壟壟精心打理的茶樹吐綠抽芽,茶農們正精心除草、下有機肥,呈現一派繁忙的景象。

“高品質茶葉的源頭在茶園。”對生態茶園管理,該茶園負責人劉金龍經驗頗豐,“茶園實行套種大豆等模式,隻需除草三次,在降低養護成本的同時,還可增加茶園土壤肥力,減少肥料用量,讓茶葉品質明顯提高。”

茶園套種大豆模式

茶園套種大豆模式

任何一種產品能蜚聲海外,與其本身的品質密不可分。近年來,安溪縣除了探索試驗茶糧間種模式,還深入實施“兩留”“兩減”“三禁”等茶業基礎提升工程,構建山、水、林、草、茶和諧共生的生態栽培模式,建成生態茶園48.6萬畝,生態茶園覆蓋率達80%以上。

科技賦能,為茶園管理添“智”。近年來,安溪縣連續發射“安溪鐵觀音一號、二號”衛星,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開展土壤肥力檢測﹔引導茶企裝備茶山小型氣象站等智能設備,推動茶園數字化建設……系列舉措讓各大茶園逐步轉向“數字管理”,為茶葉品質提升插上翅膀。

筑牢茶葉質量安全根基,保障群眾喝上放心茶。“全面推行茶葉生產企業‘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每年發布《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白皮書》,並推動國家茶葉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國家茶葉檢測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機構落地,嚴格茶葉檢測。”安溪縣茶管委辦主任陳志明說,近7年來,安溪茶葉抽檢合格率達100%,連續17年出口茶葉100%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

值得一提的是,安溪縣還不斷探索茶葉標准化生產之路。持續推進《地理標志產品質量要求 安溪鐵觀音》國家標准修訂工作及安溪鐵觀音國家標准樣品研制立項工作﹔與中茶所合作開展《安溪工業用原料茶葉團體標准》制定工作。安溪鐵觀音入選全國第一批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獲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准化生產基地。

擦亮品牌,香飄全球

中國茶葉類品牌眾多,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安溪縣立足實際、深挖優勢,全力打好“品牌強茶”這張牌。

做強區域公用品牌,便是品牌建設關鍵的一環。“一開始,採取‘好中選優’的方式,組織對安溪各大名優茶種進行橫向、縱向評比篩選,最終確定以安溪鐵觀音為主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並做好地理標志証明商標注冊、強化用標企業管理等工作。”陳志明介紹。

品牌出海更是重頭戲。2023年5月,安溪縣啟動品牌興茶行動計劃,開啟品牌進化之路。借由該計劃,安溪縣持續走進聯合國總部紐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羅馬等地,開展公共品牌宣傳活動。“雙世遺”安溪鐵觀音,正被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2024年,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增至1440.42億元,連續9年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位居“2024中國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TOP50”第一,成為中國茶品牌價值“雙第一”。

隨著區域公用品牌的不斷強大,安溪縣不滿足於做“單打冠軍”,而志在當“全能選手”。陳志明介紹,在安溪鐵觀音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之際,安溪縣錨定“雙百模式”發展戰略,即“做百茶、興百業”,形成“一葉興百業”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安溪縣持續建設茶科網等電商聚集園區,引進直播服務平台、吸引頭部直播企業入駐等,鼓勵支持茶企“做百茶”,推動全縣上下形成“做百茶”的思想共識﹔同時堅持以鏈式思維引領,推動茶產業由“一產”不斷向“二產”“三產”擴展延伸,不斷擴大涉茶行業規模。

目前,安溪縣已經打通“線上+線下”的茶葉銷售渠道,成功建立起“買百茶賣百茶”的銷售網絡,每年經安溪縣加工、銷售的六大茶類茶葉約30萬噸,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約佔全國25%。2024年,安溪縣茶產業綜合產值達416億元,獲評2024年度茶業踐行新質生產力縣域等榮譽稱號。(文/吳梅珍 圖/安溪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