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蕉城“海上黨建”新實踐:網格連心 共治共享

“良港三都舉世無,水深灣闊似天湖”,郭沫若筆下的詩意畫卷,如今在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有了更鮮活的注腳。
在這座由5座島嶼與半島串聯的海島鄉鎮,飄揚的黨旗與潮汐同頻,黨建引領的“海上治理”創新實踐,正悄然書寫海島發展的新故事。
三都鎮
“航行支部”破浪:把組織建在漁排上
清晨,三都港的晨曦中,兩艘懸挂黨旗的執法船穿梭於連綿的漁排間,這裡是全國首創的“航行支部”黨建陣地。海上社區大黨委將“海上110”、“海上120”、巡回檢察室和警務區整合升級,打造“靠前服務、聯動處置”的治理新模式。40個基層黨組織、892名黨員,如同海上星火,點亮了712戶養殖戶的信任。
“過去辦個証得搖船兩小時上岸,現在躉船警務區就能解決!”養殖戶老林感慨。2024年,三都鎮通過“吹哨報到”機制,集中破解了寒垅村78戶鮑魚養殖戶因偽劣飼料引發的糾紛,調解成功率100%。黨員先鋒隊每日“拉網式”巡查,累計清退老舊木質漁排28萬口,升級環保漁排12萬口,既護住了碧海漁鄉,也守住了漁民的“錢袋子”。
海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網格連心:黨小組長也是“海區管家”
在海上社區,11名支部委員化身“網格總長”,黨員養殖大戶擔任“海區網格長”,將轄區細化為責任田。黨小組長楊業平每天駕船走訪網格,“誰家漁排需要加固、哪片海域有污染隱患,都得盯緊。”這種“黨支部+網格+養殖大戶”的三位一體模式,讓基層治理從“粗放漫灌”變為“精准滴灌”。
鬆岐、都澳等10個村的黨群服務中心經改造煥新,“躉船陣地”成了新地標,老黨員黃愛雲笑稱:“躉船上開會,海風一吹,議事效率都高了!”依托“海上黨校”,當地開設“海漁課堂”,孵化電商人才、規范合作社運營,140名“海島頭雁”學成返鄉,帶動村集體增收。
共治共享:讓黨建溫度浸潤每一片漁排
黨員與養殖戶交流
傍晚,漁排上的燈火次第亮起,黨員養殖戶高劍平正給鄰居講解新購的深水網箱技術。在“黨員聯戶”機制下,他結對幫扶5戶困難家庭,從技術指導到銷售渠道,事無巨細。“黨員不帶頭,誰還信你?”高劍平說。
三都鎮黨委書記黃先碑表示,三都鎮黨委聚焦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通過創新組織設置,加強組織聯建,網格化管理海域,推動海上黨組織“有形”向“有效”轉化。2024年,三都鎮累計為漁民辦理事務48件,化解涉海矛盾27起,昔日“矛盾窩”變身“和諧灣”。漁民們還編了句順口溜:“問題不出海,服務送上門,跟著紅黨旗,共富路子寬。”
潮起潮落,濤聲依舊,三都港的每一天都見証著“海上黨建”新實踐。(文/圖 張清英 楊育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