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龍岩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觀察:匯聚創新力  點燃強引擎

2025年02月27日12:19 | 來源:閩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匯聚創新力 點燃強引擎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活力四射的經濟熱詞,去年正式寫入各級政府工作報告。當前,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新質生產力愈發受到關注。

那麼,新質生產力這一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閩西紅土地又是以什麼方式呈現?何以破浪前行?怎樣全面推進?就此,連日來,記者做了一番調查了解。

積極入局

順勢而為,涌動發展熱潮

走進威而特生產車間,仿佛踏入一個智能制造未來工廠,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有序排列,工作人員通過操作智能系統,實時監測產品質量。這一皮帶輪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數據全覆蓋,大幅提升了生產效能。

在常青新能源二期現場,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廢舊鋰電池拆解作業。關停一期低效產能,穩步推進二期建設,加大廢舊鋰電池拆解力度,並把生產動力類高鎳三元前驅體電池材料作為重點,是這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新選擇。

“我們將順應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之勢,計劃今年處理廢舊鋰電池1萬噸,生產動力類高鎳三元前驅體電池材料6000噸,兩年后分別達到4萬噸、3萬噸。”昨日,常青新能源行政人事總監陳征賢表示。

轉而來到晶旭半導體實驗室,技術人員正進行氧化鎵單晶薄膜外延生長,這是一種用於通信濾波領域的材料。而在離實驗室不遠的企業二期項目現場,裝修作業正加緊進行。

該企業綜合發展部負責人簡海榮告訴記者,計劃6月完成裝修,設備進場安裝調試,爭取第三季度試產。“屆時將誕生全球首條超寬禁帶半導體高頻濾波芯片生產線!”他興奮地說。

同樣令人興奮的有日夜奔跑在紫金山金銅礦露採現場的無人駕駛礦用卡車,這是去年12月總部落戶上杭的全球礦山無人駕駛領軍企業——易控智駕與OEM廠商合作創造的杰作。而早在去年5月,3台無人駕駛礦卡就已先“上崗”,至今已累計安全高效運行超2300公裡。

從龍州工業園區到蛟洋新材料產業園,再到上杭縣城等地,從室內到室外,以上企業和項目身上的新質生產力元素充盈,而這只是一個縮影。新質生產力從何而來?傳統產業迭代、新興產業搶灘、未來產業爭先,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發展競速,在閩西大地拉開大幕,新質生產力熱潮涌動紅土。

圍繞打造閩粵贛邊區域先進制造業中心,龍岩市加快構建“2+4”工業體系,突出抓好有色金屬、機械裝備兩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在新材料領域已初步形成鋰電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含氟新材料、半導體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等5條產業鏈,時代思康、金龍稀土、龍氟化工、德爾科技、紫金銅業已分別成為龍頭。

而新能源領域的常青新能源、卓越新能源,電子信息領域的中觸電子、希恩凱電子,節能環保領域的龍淨環保、福龍馬、賽特新材,同樣是響當當的表率。此外,在未來產業領域,隨著去年易控智駕等5家無人駕駛領軍企業落地龍岩市,智能礦山、綠色無人化運輸等走近老區人民。

著力破局

多管齊下,托起創新主體

金龍稀土面向社會發布“大尺寸5G射頻芯片用高純鋁鈧濺射靶材制造”技術需求榜單,由中南大學揭榜,廈門大學、東北大學等單位參與合作,該項目獲得省科技廳“揭榜挂帥”重大專項立項,在由企業投入研發經費的同時,項目獲得經費支持。

經過一年半以來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驗,目前項目已取得重大突破,可有效推動稀土產業高端化發展。

這一案例表明,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政策、資金、人才缺一不可。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使要素資源向企業集聚方面,龍岩市努力下功夫。

記者從龍岩市工信局和市科技局獲悉,近年來,龍岩市出台了《關於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行動方案》《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十二條措施的通知》《龍岩市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30年)》《龍岩市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十八條措施》等系列總體政策,以及《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二條措施》《關於做大做強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若干措施》等相關專項政策,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目前已遴選A、B庫企業共46家,根據企業發展階段和需求採取不同的幫扶培育措施,力爭培育一批掌握國內、國際先進技術的企業。

“拼”好政策,“擠”出資金。龍岩市聚焦“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力爭完成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的目標任務。同時,鼓勵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指導企業用好研發費用分段補助等科技政策,推動企業研發費用“應統盡統”。在開展省市科技計劃項目攻關上,給予研發經費補助。

政策、資金是保障,人才是關鍵。

“通過我們牽線搭橋,廈門理工學院、龍岩學院相關科研團隊一起參與紫金銅業‘銅冶煉過程產電池級硫酸鎳制備及鎳高值化工藝技術’項目,目前項目即將進入驗收階段。”龍岩市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周江聰說,“這個項目可實現粗硫酸鎳高品質提純精制,同時電池級硫酸鎳又可用於周邊新能源企業,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已與14家企業簽訂15個產學研項目合約書,為瓮福紫金化工、福建紫金銅業等多家企業提供10余項技術服務……作為與新質生產力最直接相關的研究院,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研究院成立一年多來,有力推動了企業良性發展,促進了產業創新升級,折射出的是龍岩市四大產業研究院助力閩西老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據悉,通過“項目帶人才、人才帶團隊”模式,四大產業研究院已累計推動產學研合作項目33項,實現“引智一個、激活一片”﹔已解決技術需求30項﹔向上爭取項目23項。

與此同時,龍岩市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廈大產教融合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產業技術服務中心龍岩科技驛站等科研平台和機構的加持,進一步強化了龍岩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值得一提的還有,龍岩市10個科技研發飛地,構建起“人才和研發在外地,轉化和落地在龍岩”的協同創新模式,為促進龍岩市新質生產力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開創新局

協同推進,重塑競爭優勢

“我們生產的陰極銅部分用於上杭工業園區南崗金銅產業園,如為太陽銅業、紫金銅箔等企業提供原料。同時,大規模開展余熱回收再利用,如為瓮福紫金、時代思康等企業提供熱源。”紫金銅業副總經理寧萬濤的相關介紹涉及“園區”“協同”“鏈條”三個關鍵詞。

紫金銅業所在的蛟洋新材料產業園與南崗金銅產業園一樣,是上杭工業園區的其中一園。上杭縣按照“一區三園”的發展思路,持續推動“蛟洋新材料產業園—白砂新材料科創谷—南崗金銅產業園”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其中,蛟洋新材料產業園可以說又是龍岩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該園區大力發展金銅產業,依托紫金銅業資源優勢,不斷拓展延伸金銅冶煉、銅精深加工、稀貴金屬產業鏈條。同時,大力發展鋰電池材料和半導體新材料產業,引入龍德新能源的六氟磷酸鋰、常青新能源的三元前驅體材料和時代思康的新型鋰鹽等項目,形成較為完整的鋰電池材料產業鏈﹔以瓮福紫金年產30萬噸磷酸、瓮福藍天1.5萬噸無水氟化氫等為原材料,延伸拓展德爾科技含氟電子氣體和超高純電子化學品等,打破了半導體電子化學品領域國際壟斷格局。

上杭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藍俊表示,下一步將通過產業鏈招商、以企招商等方式,吸引上下游企業入駐,進一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同時積極引進和培育科技創新人才,並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推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相結合,形成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有機整合。

放眼全市縣域重點產業鏈,新質生產力元素十分突出,如新羅的新材料新能源,永定的新型建材、電子信息,武平的新型顯示,長汀的稀土新材料,連城的建筑新材,漳平的新材料,龍岩高新區(經開區)的智能裝備制造。

堅持市級統籌、縣級謀劃,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應運而生,國家級有武平顯示模組及材料制造、新羅應急搶險救援裝備產業集群,省級有上杭縣氟化工新材料、長汀稀土精深加工產業集群。

除了鏈式思維,還有共創意識。去年以來,福龍馬與上海交大、龍合智能與福州大學、海德馨與廈門理工、龍淨環保與市環保科技產業研究院、豐力機械與龍岩學院物機院,紫金礦業黃金冶煉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昆明理工合作的6個項目聯合攻關全速推進,有力提升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而作為新質生產力重要體現的數字經濟,同樣為開創新局作出了積極貢獻:去年龍岩市新簽約數字經濟項目總投資63.8億元﹔10個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8.7億元……數字浪潮攪動發展之勢。

把創新落到企業上、落到產業上、落到發展上!創新發展釋放的澎湃動能,正激蕩在龍岩這片創業熱土上,奏出新質生產力最強音!

榮譽榜

★2024年,龍岩市成功入選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截至2024年底,龍岩市累計打造9個國家級、66個省級數字化應用試點示范項目,數量均居全省前列﹔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5家。

★截至2024年底,全市擁有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63家(國家級4家、省級51家),總數居全省山區地市首位。

★目前,龍岩市擁有省級產業領軍團隊11個,總數居全省第三。

★全市獲福建省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以上企業數連續6年居全省設區市首位(廈門單獨辦賽)。

★德爾科技、晶旭半導體分別獲得第一屆、第二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勝獎(最高獎項),均為當年度(2022年、2023年)全省唯一。

★2023年,金龍稀土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揭榜名單﹔2023、2024年,龍岩市共有9個項目獲評省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龍合智能獲評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龍岩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提供)

經濟隨筆

扭住要素優服務

當前,龍岩市新質生產力發展呈現多點開花、全面推進之勢,這離不開政策、人才、資金等要素支撐。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企業又是創新主體,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圍繞“創新”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並落實好政策,多為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多想辦法助解資金問題。

唯有扭住要素優服務,企業才能一門心思搞技術,新質生產力發展才能行穩致遠。(記者 莫志強 羅姝 方晨穎 通訊員 林斯乾)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