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寧德周寧:“雙管”齊下培育產業集群

2025年03月03日11:30 | 來源:閩東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雙管”齊下培育產業集群

招商引資步履不停、項目建設戰鼓正酣、企業生產馬力全開……春日裡的周寧縣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處處是大干快上、爭分奪秒的火熱場景。

近年來,周寧縣緊抓寧德市四大主導產業集群延伸布局契機,錨定不鏽鋼深加工,聚力打造“全國最大不鏽鋼鋼管、針管生產基地”。全縣現有規上不鏽鋼深加工企業24家,去年,規上不鏽鋼深加工企業完成產值28億元,佔規上工業總產值47.3%,三年平均增速超50%,形成了“大管頂天立地、小管鋪天蓋地”的特色產業集群。

“新動能”領跑“新賽道”

走進青山鋼管福建分公司的智能化車間,全自動711折彎機開足馬力,不到20分鐘,一根12米長的焊管順利產出。“訂單滿滿當當,我們已排到6月份,可以說是一直處於被訂單‘追著跑’的狀態。”青山鋼管福建分公司總經理蔡勇強說。

山區周寧,土地資源緊缺、基礎差,招商引資沒有先天優勢,工業基礎薄弱。2019年,周寧縣抱著“山區也能搞工業”的信心和決心,搶抓四大主導產業鏈山海布局的大背景,在不鏽鋼無縫鋼管、醫療器械等細分賽道前瞻布局,編制出台相關文件,在群山間擘畫百億級產業藍圖,往不鏽鋼產業鏈“深”裡做文章。

百億產業要落地周寧,機遇千載難逢。“項目落地之初,全縣抽調43個單位386名干部參與,全力完成2600畝土地征收工作。”周寧縣工信局相關負責人李佐鍶說。通過產業鏈圖譜招商、以商招商、飛地園區等創新模式,一期園區吸引43家上下游企業入駐,目前已有36家企業投產。

“從散到聚、從小到大,產業園集聚效應逐步顯現。但由於項目一期入駐的多為鋼管生產企業,產業鏈條較短,輻射范圍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的發展。”李佐鍶坦言。

為此,周寧縣積極布局園區二期產業發展,承接原有不鏽鋼管“延鏈”“補鏈”企業,銀海萬向、中宏康洲、匯新、大洲等一批附加值更高的醫療器械項目“抱團”入駐二期,小到外徑隻有0.18毫米的不鏽鋼針管,成批地從生產車間“出爐”,進一步延伸周寧縣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下游產業鏈,填補了寧德市不鏽鋼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產業空白。今年2月7日,周寧縣又簽約不鏽鋼深加工產業項目2個,均落地園區二期。

“我們還積極推動園區三期建設,構建‘研發—生產—檢測—物流’全生態體系,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李佐鍶說。

“好服務”提升“好質效”

在周寧縣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一個企業從進駐到試生產,需要耗費多長時間?福建銀海萬向醫用科技有限公司的親身體驗是:“全程代辦”,30天內完成。

“如此短的時間,與周寧縣委、縣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福建銀海萬向醫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爵東說。

曾經,項目審批流程多、周期長,是困擾項目落地、企業入駐的難點、痛點。在周寧,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全方位的服務體驗,讓這問題迎刃而解。

創新實施“1+2+5+1”服務模式,實施處級干部挂企行動,推動落實“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梳理編制“一件事”服務清單,落實“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在福建省率先推行“免証辦+零証辦”政務服務改革……在“保姆式”服務推動下,周寧縣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項目啟動以來,僅用100天就實現交地﹔從打第一根樁到第一根管件試生產,僅用時9個月。

從“軟環境”到“硬舉措”,周寧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鏽鋼檢測檢驗中心、針管小微園等配套項目加速落地,供應鏈金融平台為中小企業注入“金融活水”。出台相關措施,從設備補助到金融資金支持,形成政策閉環,讓企業安心扎根發展。

“我們將繼續錨定不鏽鋼深加工‘主賽道’,一手抓延鏈強鏈,編制完善不鏽鋼產業鏈招商圖騰,提速推進針管小微園、不鏽鋼自然水管等項目,接續打造‘大管+小管’全產業鏈條。一手抓補鏈固鏈,加快不鏽鋼檢測檢驗中心、城郊大型物流倉儲基地等產業配套設施建設,全力建設‘全國最大不鏽鋼鋼管、針管生產基地’。”周寧縣有關負責人說。(記者 張文奎 通訊員 魏知秋)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