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短片:調研足跡——從大山深處到“委員通道”

全國政協委員、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創始人楊鈺尼在全國兩會“委員通道”接受採訪。(光明網記者王恩慧/攝)
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創始人楊鈺尼亮相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介紹她在雲南、福建等地多所中小學試點開設“非遺選修課”,推動非遺在青年人心中扎根,為文化傳承注入新力量的青春故事,受到廣泛關注。
2月下旬,光明網《“千萬工程”新畫卷》欄目編輯、記者與楊鈺尼委員一起深入革命老區福建省永安市羅坊鄉調研當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破題鄉村教育。主創團隊以第一視角行進式報道記錄“非遺進校園”“護苗學堂”調研過程,深入採訪呈現調研內容,講述調研背后的故事,推出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記錄短片:調研足跡——從大山深處到“委員通道”》,展現委員調研足跡、履職風採和調研成果。
高質量的提案,離不開深入走訪調研。2024年,楊鈺尼委員通過深入調研,提交的《關於完善渠系配套保護世界遺產哈尼梯田》提案,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被積極採納,部分建議已經轉化為實際政策和有力舉措。在此基礎上,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文藝工作者,楊鈺尼委員把履職重點放在文化傳承與鄉村教育上,為文化傳承和鄉村教育貢獻青春力量,努力通過哈尼梯田多重文化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楊鈺尼在羅坊鄉“護苗學堂”調研。(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她輾轉上千公裡,換乘5種交通工具來到福建永安。大山深處,福建永安聚居著漢族、畬族等多民族,羅坊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偏遠鄉鎮。傳承紅色基因,羅坊鄉因地制宜吸引優質資源下沉,通過“非遺進校園”“護苗學堂”等舉措,切實解決鄉村青少年美育、課后照護等需求,增強民族自豪感,取得積極實效,有力有效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這些舉措、做法,對於完善楊鈺尼今年的提案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在羅坊鄉中心小學的美育教室,楊鈺尼教孩子們唱哈尼兒歌。(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在羅坊鄉中心小學的美育教室,楊鈺尼向孩子們介紹哈尼梯田、四季生產調、多聲部民歌、樂作舞等。(光明網記者王恩慧/攝)
在羅坊鄉中心小學的美育教室和“護苗學堂”,楊鈺尼與孩子一起學習、交流,給孩子們介紹哈尼梯田、四季生產調、多聲部民歌、樂作舞等。一首雲南民歌《太陽出來了》回蕩在課堂內外,在孩子的漢語和楊鈺尼委員的哈尼語美妙交融下,唱出了新意,更唱出了民族團結一家親。
楊鈺尼在羅坊鄉“護苗學堂”調研。(光明網記者董騰飛/攝)
從雲南到福建,通過多地走訪調研,楊鈺尼發現留守的青少年缺乏陪伴、照護等情況在很多地方具有普遍性。羅坊鄉黨委深入了解當地百姓的實際需求,在鄉黨群服務中心探索創辦“護苗學堂”,組建一支由32名政府青年干部組成的志願服務隊,為孩子們提供作業輔導、閱讀指導、愛心陪伴、心理輔導、興趣拓展等公益服務,取得積極實效,有力有效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調研期間,楊鈺尼積極與“護苗學堂”青年志願者們交流思想,傾聽心聲。(光明網記者王恩慧/攝)
作為同齡人,楊鈺尼特別關心青年干部的工作、生活情況。調研期間,楊鈺尼還積極與青年人交流思想,傾聽心聲。了解到青年干部積極投身“護苗學堂”服務鄉村兒童,楊鈺尼深受感染和啟發,她也將把羅坊青年干部和“護苗學堂”的故事帶回雲南,帶到全國兩會。
在羅坊中心小學的美育教室,楊鈺尼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彈奏古琴。(光明網記者王恩慧/攝)
“護苗學堂”自2024年啟動后,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來自教育、文藝、企業等領域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志願服務。三明籍文藝工作者、音樂人董真,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永安閩派古琴傳播者、古琴藝術家張苓等,為鄉村孩子帶來優質教育資源。“隨著優質資源不斷下沉基層,鄉村教育會得到更好發展,對於孩子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楊鈺尼表示,自己會持續關注這裡的孩子,以非遺傳播為契機,為孩子帶來更多美育教育。
《“千萬工程”新畫卷》全國兩會特別節目
出品:光明網
總監制:高賽
總策劃:楊帆
主編:王恩慧
副主編:董騰飛
實習生:金程林
參與人員:黃荔荔 戴印福 王宇俊
黃健萱 許舒敏 黃翠萍 張苓 董真
協助拍攝:福建省永安市羅坊鄉人民政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