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八閩e評丨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三維路徑

林子筱 陳潛
2025年03月08日11:53 |
小字號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鄉村文化是鄉村發展的根脈所系。面對鄉村文化發展過程中載體缺失、動力缺乏、主體缺位等難題,亟需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鄉村文化建設,以創新、質優的新質生產力系統,鍛造鄉村文化振興的產業載體,重塑鄉村文化振興的要素客體,培育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主體,以新質生產力塑造與時俱進的鄉土文明表現形態,實現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

以新質生產力鍛造鄉村文化振興的產業載體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文化振興,要植根鄉村文化沃土,催生鄉村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鍛造多元融合的新型產業載體以支撐鄉村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要培育鄉村文化產業新業態。培育鄉村文化產業新業態,是在保留鄉土文化原真性的基礎上,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探索鄉土文明的現代化呈現路徑。要堅持以鄉土文明傳承為底色,通過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衍生新型文化產品與服務,培育鄉村數字化產業形態。具體而言,鄉村文化既包含傳統村落、農耕景觀等物質留存,也蘊含民俗文化、非遺技藝等精神財富,需以數字化方式進行復刻並呈現。因此,可打造鄉村文化“數字藏品”,將農業文化遺產、特色生態景觀轉化為虛擬數字資產,並通過數字文化產業平台宣介推廣,進而創造鄉村文化產業的品牌效應。此外,可以深度提煉鄉村民俗文化資源,孵化鄉村文化主題數字IP,以數字化新業態延展鄉村文化產業鏈、價值鏈。在賡續鄉村文脈的同時,推進鄉村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實現新質生產力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水平融合。

另一方面,要塑造鄉村文化產業新模式。融合發展是鄉村產業創新創造的著力點,是新質生產力質變躍遷的必然趨勢。應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以多元共在的新型產業載體為鄉村文化振興固本強基。具體而言,應在把握鄉村資源和文化稟賦的基礎上,助推鄉村文化與特色旅游業相融合,與特色農業相融合,借助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手段破除產業融合難題,發展田園農業游、民俗文化游等新型模式,彰顯鄉村農耕文化與生態文明的多重價值。此外,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虛實融合的技術手段打造文旅沉浸式體驗,創設“雲上農場”“雲上牧場”等數字化項目,推進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在守護鄉村生態文明的同時彰顯鄉村文化的魅力。

以新質生產力重塑鄉村文化振興的要素客體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應深入探索數據、技術、算法等新質要素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創新性應用范式,進而重塑鄉村文化生產的要素客體,以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提升鄉村文化資源的全要素生產率。

首先,應充分利用文化大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構筑鄉村文化的數字記憶平台。文化大數據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重要呈現,具有開放性、通用性及共享性,能夠高效儲存並轉化鄉村文化資源,留存鄉村文化記憶。因此,應從文化大數據的供給端入手,通過對鄉村文化資源的信息採集與標准化存儲,建構開放、互聯、共享的鄉村文化資源大數據庫。此外,需著眼文化大數據的需求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洞察受眾的文化需求與興趣偏好,進而為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數據支持與智能決策依據,實現鄉村文化內容供給與受眾需求的精准對接。

其次,應更加注重生產要素組合的功能。與強調單一要素作用的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各類要素的協同效應。因此,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應將數據、算法、算力等新質要素深度融合,形成人工智能的有機整體,進一步塑造鄉村文化的數字化知識體系。例如,可運用算力算法深度分析文化數據,訓練人工智能大模型,進而梳理鄉村文化的發展脈絡,編織鄉村文化的知識圖譜,實現鄉村文化知識問答、鄉村生態景觀復刻等數智化功能,為受眾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文化服務。此外,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激活鄉村文化的創意潛能,制作AI圖片呈現鄉村自然風光,或以智能創作富有鄉村韻味的詩歌作品,以新質要素組合為鄉村文化的生產與傳播提質增效。

以新質生產力培育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主體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文化振興,需深刻把握人本邏輯,發揮創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鄉村文化振興是全民工程,需依托新質人才與本土鄉民的合力建設,融匯多元交互的主體力量,進而實現鄉村文化主體性的復歸,構建鄉村文化發展的內源性動力,以鄉村人才振興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一方面,要引進鄉村文化振興所需的新質人才。新質生產力所倡導的人才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必須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方式加以引進和培養。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加強與高校、文化培訓機構的合作,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人才儲備體系,著重培養兼具鄉村治理意識和數字文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應優化新質人才的成長生態,搭建鄉村文化創客的交流平台,吸引數字游民、文化創客等新興人才力量回流鄉村,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並完善相應的激勵制度與保障制度,設立鄉村數字文化人才專項津貼制度。

另一方面,要培育鄉村文化振興所需的本土人才。本土鄉民生長於鄉村地域性的生產生活環境中,是鄉村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者。相較於外來的新質人才,本土鄉民對鄉村文化有更切實的體驗與理解。應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條件,培育具有主體意識、創新意識的新型本土人才,破解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難題。具體而言,應構建數字文化博物館、在線圖書館等智能化學習平台,使鄉民共享文化資源,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激活文化創新意識。並在此基礎上,鼓勵鄉民踐行“主人翁精神”,成為主動建構並傳播鄉村文化形象的新型勞動者,依托短視頻創作等數字化技術手段,以鄉村生活的內部視角記敘鄉土故事,構建起以鄉民為中心的文化敘事體系,鋪展鄉村生活的真實圖景,進而使受眾擁有更切實的代入感,凝聚鄉村文化認同與鄉愁情懷,實現鄉村文化的自我表達與持續創新。

(陳潛系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子筱系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