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逆轉肝部疾病 守護肝臟健康(服務窗·愛肝日特別策劃)

2025年03月18日08: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今年的主題是“中西醫結合,逆轉肝硬化”。肝臟是人體中最大的實質性器官,承擔著代謝、解毒、儲存能量等多重功能,對維持生命活動至關重要。脂肪肝、肝硬化等常見的肝部慢性病可以逆轉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養護肝臟……針對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編  者  

  

  科學管理身體,脂肪肝可以逆轉

  本報記者  王  者

  脂肪肝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與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然而,很多患者在對脂肪肝的認識上仍存在誤區,這些誤區不利於病情的控制,還可能加重肝臟的負擔。實際上,通過科學管理,脂肪肝可以逆轉。

  “現在,一提脂肪肝,不少人就想到肥胖。”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朱強說,“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其實脂肪肝和一個人的體重沒有直接關系,瘦的人也會得脂肪肝。”

  去年,朱強接診一名瘦弱的脂肪肝患者,患者年過花甲,體重不到60公斤。患者擔心患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飲食長期以素食為主,導致營養不均衡,人體脂蛋白含量下降,脂肪代謝紊亂,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就診后,該患者按照朱強給出的建議調整飲食,增加蛋白質攝入,並配合散步等體育鍛煉,脂肪肝逐漸好轉,最終實現逆轉。

  “經常有患者認為脂肪肝不痛不痒就不用管。”朱強說,事實上肝組織是沒有痛覺神經的實質性器官,隻有肝臟包膜有痛覺神經,等到出現肝區隱痛等症狀,往往已發展到肝炎階段。

  肝臟堪稱人體的“化工廠”,負責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等物質的代謝。脂肪肝不僅是肝臟多種病變的開端,更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相關疾病的危險信號。

  “如今,影像學診斷發現脂肪肝,和(或)肝活檢顯示超過5%的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性,即可診斷為脂肪肝。”朱強介紹,它是由易感基因、表觀遺傳、飲食和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發的疾病。在我國最新治療指南中,脂肪肝已更名為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FLD),肥胖、酒精、糖尿病、藥物、妊娠等都是常見病因。

  臨床上,脂肪肝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肝細胞脂肪變性比例在5%—32%,為輕度脂肪肝﹔肝細胞脂肪變性比例在33%—65%,為中度脂肪肝﹔肝細胞脂肪變性比例在66%以上,為重度脂肪肝。

  “另外,對於脂肪肝的控制也存在‘不吃肉就能逆轉脂肪肝’‘保肝藥可替代生活方式’等誤區。”朱強說,減少吃肉,但進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同樣會加重脂肪肝。目前,針對脂肪肝尚無特效保肝藥物,盲目服用保健品還可能加重肝臟代謝負擔。

  脂肪肝是身體發出的代謝警報,輕度和中度患者從飲食、運動、代謝3個層面管理身體健康,可以實現脂肪肝的逆轉。

  “在飲食調控方面,脂肪肝患者限制超加工食品、高飽和脂肪食物等高熱量食物攝入,增加蔬菜、全谷類等高纖維素及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食物的攝入,即便不增加運動,也能改善多項指標。”朱強介紹,對於脂肪肝合並超重的成年人,減輕體重目標為:持續減少≧5%以減少肝臟脂肪,減少7%—10%改善肝臟炎症,減少≧10%改善纖維化。

  “在運動處方上,建議脂肪肝成年人根據個人喜好和能力鍛煉,最好每周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體育鍛煉或75分鐘以上的高強度體育鍛煉。”朱強說,一項臨床研究表明,每周3次,每次90分鐘,為期3個月的有氧運動方案,可減少肝臟脂肪變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對於重度脂肪肝人群,朱強表示,這部分患者需要在飲食、運動的基礎上,加上藥物控制,通過綜合調控血壓、血脂、血糖,逐步實現逆轉。

  

  中西醫協同治療,提升肝硬化逆轉率

  本報記者  張丹華

  肝硬化曾被視為一種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不斷發展,這一傳統觀念正在被打破。

  “5年前,陳先生(化名)來到我們科時,已處於肝硬化失代償期,腹脹、乏力、黃疸等症狀十分嚴重。”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傳染病科主任康文說。陳先生是一名52歲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由於長期忽視病情,肝臟功能嚴重受損,肝臟彈性值高達18kPa(正常值小於7.3kPa)。面對這樣的病情,康文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西藥抗病毒控制乙肝病毒復制,同時輔以中成藥活血化瘀。經過幾年的規范治療,陳先生的肝功能恢復正常,腹水完全消退,肝臟彈性值也逐漸降至8kPa,生活質量顯著提升。“肝硬化真的可以逆轉!”陳先生感慨地說。“這個病例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具備一定可行性。”康文介紹。

  肝硬化根據肝功能損害程度,可以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肝硬化代償期指的是肝臟雖然已硬化,但憑借自身剩余功能,仍然可以承擔身體的機能需求。通常肝硬化起病隱匿,大多數患者在代償期階段無明顯自覺症狀,未引起重視。當肝臟炎症持續存在,肝硬化病情繼續發展,肝功能逐漸減退,超出其代償能力,便會伴隨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征,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和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等,這時稱為肝硬化的失代償。一旦肝硬化患者發生失代償,不但其生活質量明顯降低,其生存率和生存時間亦將明顯縮短。

  肝硬化失代償期可以恢復到代償期嗎?

  康文說,部分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通過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可以恢復到代償期,稱之為肝硬化再代償。但是,由於肝硬化早期缺乏症狀,多數患者在代償階段也未能及時發現,一旦就診已經到了失代償期。此時很多患者肝臟病理改變已再難完全逆轉。因此隻有早期發現,及時診斷,規范治療,才有可能恢復到代償期。

  “中西醫結合的協同效應在於西醫精准診斷控制病情,中醫通過活血化瘀、健脾利濕、疏肝解郁等方法整體調理。”康文介紹,既往臨床研究顯示,中西醫聯合“雙抗治療”——抗病毒加抗纖維化治療有助於肝硬化逆轉率提升。乙肝患者通過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將病毒載量控制在檢測下限,改善肝功能﹔復方中藥可改善肝臟微循環,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減少膠原沉積,抑制纖維化進展。

  康文表示,脂肪肝也並非“良性病變”,也可發展為肝纖維化,最終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逆轉脂肪肝、肝硬化的關鍵在於早診早治,早期肝纖維化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聯合藥物治療逆轉。公眾應樹立“治未病”理念,乙肝、丙肝患者需每年進行肝功能、病毒載量、肝彈性及肝臟超聲檢測,避免高脂飲食和濫用藥物。

  

  春季養生以養護肝臟為首要任務

  本報記者  施  鈺

  春季是養護肝臟的“黃金時期”。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賴金枚介紹,在中醫理論中,肝為陰中之陽,通於春氣,肝臟的功能在春季時尤為活躍,因此春季養生也以養護肝臟為首要任務。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養護肝臟呢?

  賴金枚建議,首先要做到起居有常,子時和丑時(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臟進行解毒的高峰時間,也是人最重要的睡眠時間。“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養肝的最好方式就是休息。肝臟儲藏著豐富的血液,有保護視力的作用,長期用眼,尤其是熬夜玩手機,也會導致肝血不足,應避免熬夜以及長時間玩手機、用電腦、看書等行為。此外,也要避免酗酒、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

  調節情緒也很重要。在中醫特色的七情療法中,五臟對應五志,不同情緒反應會影響五臟。“肝在志為怒”,所謂“怒傷肝”,即長期精神抑郁或暴怒會導致肝氣郁結,容易出現胃痛、胃脹、月經不調、乳腺增生、脂肪肝等病症。情緒不舒暢時應尋找良好的途徑宣泄,比如與朋友訴說,或聽聽舒緩平和的音樂,這也是中醫“五音療疾”的體現。

  要保護肝臟功能,還可以通過食補、穴位按摩、適當運動等方式改善身體狀態。

  在日常飲食方面,賴金枚說,結合中醫理論,“五色入五臟”“色味當五藏”“肝主青”,大家平時可多吃綠豆、菠菜、芹菜、青瓜、西藍花等以疏肝養血、滋陰潤燥,吃石榴、酸梅、山楂等酸味食物以保肝斂肝,還可飲菊花、玫瑰花、絞股藍等花茶以疏肝理氣。

  賴金枚建議,平時大家還可以按摩一下太沖穴。太沖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該穴位具有疏肝利膽、熄風寧神、通經活絡的作用。通過按摩該穴位可緩解頭痛、眩暈、郁証、脅痛、腹脹、呃逆、月經不調等。

  在補充營養方面也需注意適度。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內科主任醫師朱月永介紹,膳食補充劑等保健品或其他“補藥”,可能導致肝功能損傷,不可濫用。

  此外,目前不少疾病的發生與體重超標有關。體重超標人群往往伴隨著血糖、血脂指標異常,易導致心腦疾病,也可導致肝臟損傷。因此,平時要做好體重管理,少食高脂、高糖、高熱量食物。同時應多運動,如游泳、跑步、跳繩等有氧運動,以及舉啞鈴等抗阻運動。“在中醫理論內,關節、肌腱、韌帶等均為肝所主。長期久坐久臥,容易導致關節、肌腱、韌帶處於僵硬狀態,進而導致肝失疏泄和肝失條達。”賴金枚說。

  “肝臟功能強大,但其內部缺乏痛覺神經,一定要定期體檢、關注肝臟健康狀況。”朱月永表示,已經患有慢性肝病的人群,應當定期隨訪,不隨意停藥﹔同時,重視病毒性肝炎的疫苗接種與日常防護,積極預防相關傳染性疾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8日 14 版)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