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主席、廈門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柯希平:稅務部門是“企業合規合伙人”

“我們始終將合規經營視為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從創業初期,我們就以‘政策紅線不可碰,納稅義務不拖延’為原則,把關好每份票據、每筆申報,確保經營行為經得起檢驗。”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主席、廈門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柯希平表示。
據了解,柯希平的創業之旅始於1989年,彼時他承包了福建省鄉鎮企業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面對公司嚴重虧損的困境,柯希平大膽改革,健全規章制度,憑借出色的管理能力,使銷售收入短短幾年便突破億元大關,正是這段經歷使柯希平深刻領悟到合法合規經營的重要性。1994年,柯希平瞄准建筑裝飾材料市場商機,投資2000萬元與人合資創辦廈門恆興建筑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創業初期,市場競爭激烈、亂象叢生,但他堅守誠信經營原則,依法納稅,嚴控產品質量,憑借優質服務與可靠產品站穩腳跟,讓合規理念在企業扎根。
經過30余年的發展,企業從創業初期的艱難摸索,逐步成長為業務多元、實力雄厚的企業,業務覆蓋股權投資、冶金礦產、商業貿易、民辦教育、文化旅游、資產管理等領域,資產總規模約200億元,年營業額超100億元,2019年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連續13年獲評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在多元化發展歷程中,集團極其重視企業信用,已經連續12年獲評納稅信用A級企業,獲AAA級信用企業認証。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如何能連續多年保持良好信用?柯希平表示,這得益於企業將合規管理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企業逐步形成了“制度+技術+文化”三位一體的合規生態。集團以構建標准化體系為制度支撐,成立集團級審計督察委員會,協同法務、財務等部門搭建“全鏈條風險預警機制”,將合規要求嵌入項目立項、合同簽署、資金結算等關鍵環節﹔把強化技術賦能作為重要手段,公司投入資金引進信息化風控系統,識別稅務及合規風險,實現“業務發展到哪裡,合規防線就延伸到哪裡”﹔將“合規意識”培育入心入行,不定期開展覆蓋業務、財務、法務等關鍵合規崗位的培訓和宣講活動,讓“主動合規”成為企業文化基因。
柯希平坦言,在業務多元化發展過程中,恆興集團也曾遇到過因業務板塊復雜帶來的管理挑戰。對此,集團通過“集團統一標准+子公司合理授權+關鍵領域垂直管理”的方式,確保集團上下“一盤棋”。近年來,隨著數字化轉型,集團投入資金打造財稅信息化管理系統,用技術手段筑牢合規防線。
在柯希平看來,企業成長壯大的路上,離不開稅務部門這一“合規合伙人”。談及廈門市稅務局多年來深耕稅收營商環境的努力,柯希平表示:“稅務部門多年來持續開展政策輔導進企業、定制化服務等創新舉措,讓我們能夠及時把握政策導向,這也是企業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長期保持良好納稅信用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廈門市稅務局在細化服務舉措、擴大網上辦稅覆蓋面、提高辦稅效率上卓有成效,讓企業“高效辦成一件事”,有效降低了民營企業的辦稅成本。同時,以千戶集團首席聯絡員為紐帶,增進稅企互商、互信,將政策一對一送進企業手中,切實幫助企業正確適用政策,規避涉稅風險。
“民營企業活力迸發是中國經濟韌性與潛力的生動寫照。民營企業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堅持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同頻共振。”談及企業未來的發展,柯希平充滿信心。集團在業務發展計劃及相關決策中,也始終堅持這一理念,在股權投資板塊深化新興產業賽道研究,重點關注AI產業、智能機器人產業、低空經濟等領域﹔在冶金礦產板塊加速綠色低碳轉型,致力打造綠色礦山示范項目﹔在商業貿易板塊聚焦“數字+實體”融合,完善跨境供應鏈服務體系,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民辦教育板塊通過持續優化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公民﹔在文化旅游板塊深度融合在地文化、打造精品項目,並持續探索“文旅+鄉村振興”新模式。此外,集團多年來積極投身公益,累計投入超4億元,榮獲“中華慈善獎”,入選2023年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優秀案例。
談及對稅務部門的建議,柯希平表示,建議稅務部門應用AI技術實現稅務風險“主動預警—智能糾偏——合規修復”閉環,既降低企業合規成本,又提升稅收治理效能。同時,對連續三年無重大稅收違法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激勵,讓“誠信納稅”成為企業可量化的競爭優勢。期待稅務部門繼續當好“企業合規合伙人”,共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稅收治理新實踐。(雷晴 徐然 吳倩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