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持續開展閩寧協作醫療幫扶,讓當地群眾“家門口”看病不發愁

2025年03月18日15:38 |
小字號

2017年1月至2025年3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廈大中山醫院)共派出69人次赴寧夏海原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共接收寧夏海原選送的93名醫護人員免費到廈大中山醫院進修學習。

八年來,寧夏海原的醫療水平逐漸提高,以前奔波外地就醫的鄉親,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這是閩寧協作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生動實踐,也是廈大中山醫院踐行社會責任、助力區域醫療協同發展的有力見証。

患者感嘆:“再也不用總跑外地看病了”

3月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杜銀杰一行到廈大中山醫院開展閩寧協作醫療幫扶調研。廈大中山醫院黨委書記吳啟鋒、院長尹震宇、黨委副書記於杰接待了調研團一行。

醫療幫扶期間,廈大中山醫院院長尹震宇(右二)曾3次率團隊赴海原開展業務指導及外科手術。廈大中山醫院供圖

醫療幫扶期間,廈大中山醫院院長尹震宇(右二)曾3次率團隊赴海原開展業務指導及外科手術。廈大中山醫院供圖

如今在寧夏海原,輾轉外地求醫的患者逐漸減少,就近在縣域醫院尋醫的越來越多。不少患者感嘆:“再也不用總跑外地看病了。”2024年與2023年同期相比,海原縣人民醫院轉外就診率下降16.87%,縣域外患者到該院就診人次增加18.12%,疑難重症接診例數和高難度手術開展例數持續增長。

海原縣人民醫院能用醫療技術把病人留下來,廈大中山醫院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前,海原縣人民醫院沒有專門的呼吸科,呼吸疾病患者散落在各個科室,得不到專業有效的救治。去年年底,廈大中山醫院主任醫師劉曉楣等多位幫扶專家籌建呼吸內科,今年2月,海原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正式成立,八旬老人宋阿伯在該科成功接受肺栓塞溶栓治療。

當地醫生感謝:“得遇廈門良師,何其有幸”

在強化本地人才培養方面,“師帶徒”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廈大中山醫院幫扶團隊每位專家要幫帶3名當地醫務人員。2024年,他們開設“書山有路勤為徑”專題講壇,每周開展學術講課和病歷分享討論。此前,海原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在廈大中山醫院醫生翁磊華的指導下,成功開展該院首例全腦血管造影術,該科室年輕醫生表達感謝:“得遇廈門良師,何其有幸”。

廈大中山醫院急診部劉曉楣主任醫師正在給ICU醫生進行培訓。廈大中山醫院供圖

廈大中山醫院急診部主任醫師劉曉楣給ICU醫生進行培訓。廈大中山醫院供圖

2024年9月,海原縣人民醫院完成首例內鏡下小兒食管異物取出術。當地一名兩歲男孩不慎誤吞鐵釘,情況緊急。運用消化內鏡,可以不開刀微創取異物,可是患兒難以配合內鏡操作,隻能實施全麻。給幼兒實施全麻風險較大,廈大中山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林劍清帶領海原縣人民醫院麻醉團隊成功為患兒實施全麻,廈大中山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劉鷺鵬用消化內鏡順利取出患兒體內的鐵釘。

如今,得益於一批又一批廈大中山醫院專家的接力幫扶,海原縣人民醫院的醫護團隊正從容應對各類急危重症病例。

發揮領導力 精細化管理助力全面提升

去年,廈大中山醫院影像科主任醫師張丹彤再度前往寧夏海原,以組團式幫扶醫療隊隊長、海原縣人民醫院院長的雙重身份,開啟為期兩年的醫療幫扶。這位“老隊長”曾於2019年赴海原支援一年,當時曾擔任挂職副院長。此前,廈大中山醫院派出的幫扶醫療隊隊長徐國華也擔任過寧夏海原縣人民醫院院長。

幫扶團隊發揮“領導力”,調動全院資源,健全完善六大中心建設,補齊重點專科建設短板,大力推行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提倡和推動“全病程照護”理念,堅持“溫度和制度兩手抓”,強化醫院文化和人文建設。同時注重醫院“精細化”管理,建章立制規范各項管理制度,並成立“蜀葵花”志願者隊伍,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診療服務。

幫扶要幫在點子上、扶在根子上。2024年6月,海原縣人民醫院與廈大中山醫院簽訂“雙主任制”合作協議,將學科幫扶推向新的高度。以消化學科為例。廈大中山醫院消化內科、胃腸外科專家擔任海原縣人民醫院相應科室的主任,廈大中山醫院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對海原縣人民醫院消化中心實施全面幫扶。

與此同時,廈大中山醫院還接收寧夏海原選送的93名醫護人員免費來廈“充電蓄能”。許多醫護人員進修學習返回海原后,帶領學科快速發展。八年來,幫扶團隊在海原培訓醫務人員達5000多人次,僅2024年就幫助海原縣人民醫院開展了20余項新技術和新項目。(林林 石青青)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