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先行 廈門為何行

廈門以制度創新驅動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圖為廈門火炬高新區。記者 張奇輝攝
仲春時節,行走鷺島大地,東風駘蕩,喜訊頻傳。
第一!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發布2024年度城市綜合信用指數排名,在全國36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中, 廈門獲得2024年12月單月及2024年度排名“雙第一”。
又是第一!全國2024年第四季度改革熱度評估報告日前發布,廈門市改革熱度指數位居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首位。
這一個個全國“第一”,是一批具有廈門標志性、全國影響力的重大改革、特色改革、原創改革品牌接連落地的積極效應,是這座城市以改革先行之舉,更好為全國探索新路、為廈門贏得先機的亮點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考察時指出,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激發動力活力靠改革。改革的源頭活水,讓廈門從一座海島小城蛻變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如今,廈門正抓住機遇,積極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擔當作為,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試驗、探路先行。
從“一塊地”的開發模式之變
看改革發展活力
一個地塊的變化,是改革激發活力的鮮活樣本。
鷺島以東,翔安南部片區,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車輛往來穿梭,大型塔吊不時移動鐵臂,數百名工人忙著綁扎鋼筋、安裝模板……翔安南部新興科創產業園A1組團項目建設進度條不斷刷新,較計劃提前沖出“正負零”,園區建筑仿若春筍般拔地而起,展現出大干快上的良好開局。
“這裡一年多前還是一片空曠荒蕪的土地。”廈門市政寶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繆其伍充滿感慨地說,“現在項目已完成基礎工程施工,園區建設開始進入白熱化的主體工程建設快車道,整體計劃2026年12月完工。”
該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7.9萬平方米,是翔安南部片區率先探索“新型混合產業用地”成片開發模式的首塊試驗田。
傳統的單一功能和用途的用地方式,一度制約項目建設。廈門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探索混合產業用地土地用途靈活轉化機制——這一改革舉措,通過規劃融合、用途混合和空間復合三個層面的綜合施策,不僅簡化了審批流程,更賦予了項目更大的靈活性。
“新型混合產業用地改革措施打破傳統土地功能分割,促進了土地多功能復合利用。”繆其伍說,未來,該項目將打造為灣區科創高地,同時布局科創辦公、科技體育、高端酒店、臨海商業等業態,預估產值達千億元規模。
“一塊地”的開發模式之變,生動詮釋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就在幾天前,廈門出台新規,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消費需求。鼓勵相關單位創作更多短視頻作品、持續創新拓展“音樂+”新模式、推動“互聯網+托育服務”等模式發展……20條措施“干貨滿滿”,既助力促消費惠民生,也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廈門緊抓綜合改革試點機遇,舉全市之力,著力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推進政策性創新,開啟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為廈門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今年來,廈門密集出台實現一季度良好開局、2025年產業項目攻堅行動、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等重磅政策。“我們用改革的思維、改革的辦法,加快政策‘惠’企、聚焦要素‘助’企、優化服務‘暖’企,確保任務早落實、政策早到位、成效早顯現。”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綜改試點,也是壓力測試。廈門各級各部門敢闖、敢冒、敢試,挺進“深水區”、勇闖“無人區”,首創性、差異化改革頻頻上新。一年多來,廈門形成了60項全國首創的改革成果,其中29項被國家發改委發文推廣,成為全國深化改革的樣本。在全國范圍率先實施船舶“不停運辦証”模式,在全國首創“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安全保障機制”,在全國首創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為基礎的環境准入集成改革……“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競爭力正加快塑造。”市委改革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改革的源頭活水,讓廈門從一座海島小城蛻變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記者 林銘鴻攝
從“一筆錢”的扶持方式之變
看城市創新動力
今年1月,伴隨土方車喇叭齊鳴、鉤機長臂伸展,智慧儲能裝置及產業配套基地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為國內首個儲能“專精特新”一站式科研基礎設施。
引人注目的是,在項目資金上,該項目創新性地採用了“撥改投”模式。
作為一種創新型財政支持模式,“撥改投”模式將財政資金直接撥補改為注資國企投資科研項目,政府與企業聯為發展共同體,實現對科研項目和初創企業的長期穩定有效支持,從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先一公裡”。
有了資金保障,建設加快速度。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籌建負責人說:“項目將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服務儲能產業的‘料—材—器—用’全鏈條創新需求,培育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新動能。”
“一筆錢”的扶持方式之變,背后蘊藏著清晰的改革邏輯,即以制度創新驅動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廈門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先進制造業倍增計劃等一系列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舉措。
——打造高能級平台,筑就“硬支撐 ”。廈門啟動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嘉庚、翔安、鷺江3家省創新實驗室,引進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等30余家國字號大院大所和頭部企業來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實現區域創新力量的結構性調整。
——構建創新生態,打造“強磁場”。廈門推出科技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等科技“新產品”,探索“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新型研發創新模式、“撥投結合”成果轉化模式、國際“揭榜挂帥”等科技新舉措,有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動力。其中,國有企業研發准備金管理制度成功入選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24年“揭榜挂帥”試點政策。
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性提升,廈門科技創新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翻開過去一年的畫卷,“廈門產”科研成果迎來一個個高光時刻。廈門牽頭或參與的項目榮獲7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創下歷史新高﹔廈門大學團隊的科研成果“發現鋰硫電池界面電荷存儲聚集反應新機制”入選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全球城市“科技集群”百強榜中,廈門排名上升至第72位,三年躍升31位。
創新驅動引領發展,“廈門制造”的新高度持續刷新,“4+4+6”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數據顯示,廈門近三年培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佔現有總量的46%、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現有總量的73%,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達18家。全市90多項技術或產品處於全國、全球領先水平,部分產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從“一件事”的服務形式之變
看一流營商環境
隻需填寫1張表單,就能申請17個聯辦事項,申請材料從56份簡化成24份,辦理時間從102個工作日縮短為12個工作日……廈門市去年6月啟動水電氣網聯合報裝“一件事”改革,實施9個月已讓127個項目受益。
新建、改建、擴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常常涉及到通水、通電、通氣、通網等報裝事項,需要向多個政府部門申請佔掘公路、臨時佔用城市綠地、砍伐移植樹木等許可審批。在審批制度改革前,企業要跑不同的窗口,填寫不同的表單,既費時又費力。
通過水電氣網聯合報裝“一件事”辦事平台,企業隻需要填寫一張表即可申請17個聯辦事項。作為代建單位代表,廈門華潤燃氣工程部經理陳偉超享受到這項改革帶來的好處。他說:“現在隻需要在網上提交審批申請,第二天勘查人員就會上門。一趟不用跑就把事情辦好了。”
審批項目快一天,項目進度就快一步。陳偉超享受到的“一件事”改革便利,已經廣泛地覆蓋到企業辦事的許多方面。
廈門時代是近年廈門市引進的新能源產業重大項目,投資額度大、生產工藝復雜。在辦理環評審批之前,廈門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左寅瑩一度有點忐忑:這個流程會不會慢、難、繁?出乎意料的是,僅在一天內,企業就通過“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應用系統”,完成智能審核,自動生成環評批文。左寅瑩說:“這為我們企業減少半年以上的前期工作時間,同時至少節省費用50萬元。”審批“秒速”的背后,得益於生態環境“一件事”集成服務。截至2024年年底,這項改革讓超過2800個項目受益,累計節約審批時限8.4萬個工作日,節省費用超億元。
審批事項從“跑斷腿”到“最多跑一趟”,再到如今“一趟不用跑”,企業辦事便利度不斷提升,依賴的正是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廈門已經實現了25個國家、省重點“高效辦成一件事”事項線上線下全面進駐,推出超80個覆蓋個人、企業、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場景的“一件事”集成套餐。
改革破除發展障礙,讓企業更加輕鬆上陣拼經濟、促發展。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廈門銀科啟瑞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的砷化鎵太陽能電池芯片生產線24小時運轉,這批抗輻射能力超國標3倍、光電轉換效率達32%的“太空級”產品,已躋身國際領先梯隊。然而,這家企業一度陷入“成長的煩惱”:因缺抵押物面臨融資困境。
轉機源於廈門市稅務局的一項制度創新——“企業創新稅收指數”。“金融機構借助指數能評估我們的技術含金量,公司近期將獲得中國銀行1000萬元的貸款額度。指數讓‘看不見’的創新能力變成‘摸得著’的金融資源,有效補充了企業運營資金。”銀科啟瑞創始人王建紅說。
營商環境更優,企業活力更足。截至今年2月底,廈門實有各類經營主體94.7萬戶,同比增長3.22%,每千人擁有經營主體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廈門營商環境改革仍在持續加碼。近日,廈門市政府辦公廳重磅推出《廈門市聚焦經營主體關切著力提升營商環境競爭力行動方案》,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等四個方面推出80項任務清單。廈門優化營商環境由此進入“8.0階段”,以營商環境之“優”,聚開放合作之“力”,謀高質量發展之“進”!
百舸爭流,奮楫爭先﹔勇立潮頭,改革者勝。
在春天,廈門再出發!(記者 劉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