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綠色遺產”萌新綠  福建如何保護古樹名木?

2025年03月20日11:49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綠色遺產”萌新綠

世界面積最大的古水鬆林——屏南水鬆古樹群

世界面積最大的古水鬆林——屏南水鬆古樹群

建甌萬木林沉水樟古樹群

建甌萬木林沉水樟古樹群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千年古榕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千年古榕

福州煙台山銀杏古樹

福州煙台山銀杏古樹

泉州開元寺千年古桑

泉州開元寺千年古桑

核心提示

3月15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施行。這是我國首次以行政法規明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填補了古樹名木保護領域國家層面的法規空白。

古樹名木被稱為“綠色文物”。它們從歷史中跌跌撞撞地走來,將歲月的波瀾刻進一圈圈不規則的年輪。保護古樹名木,不僅僅是守護那些飽經風霜的個體,更是一場與歷史的深刻對話,與大自然的親密互動。

福建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歷史文化悠久綿長,擁有不可多得的古樹名木資源。建章立制規范保護,“一樹一策”科學保護,多方參與協同保護,活化利用可持續保護……在福建,“綠色遺產”正依托歷史的深厚根系,萌發出時代的嶄新枝葉。

 

“綠色記憶”源遠流長

省會福州別稱“榕城”。遠方來客總會稱奇於“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壯觀景象。其實,榕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株株濃蔭蔽日的古榕見証著這座古城的綠色往事。

福州人工植榕始於唐末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時,發動民眾整治河道並大規模種植榕樹改善生態,為“榕城”稱號奠定基礎。

宋代年間,福州人工植榕進入鼎盛階段,蔡襄任福州知州時,首創“七百裡夾道植榕”工程。北宋治平年間,62歲的建州人張伯玉從紹興轉任福州太守。履新之時,正值酷暑,為解民困,張伯玉多方走訪,甄選庇蔭樹種,以茂密樹冠見長的榕樹是不二之選。為此,他提出“編戶植榕”,提倡百姓栽植榕樹,輔以獎懲措施,自己也身體力行,在府衙前親手種下兩株榕樹。一時間,福州城植榕成風。

1000多年前的創舉,為今天留下了豐厚的“綠色遺產”。要論福州最有名的榕樹,一定是福州植物園內的千年古榕。它胸圍9.8米,樹高20米,最大冠幅41.6米,樹冠投影面積達1330平方米,氣勢磅礡。在現代生物學分類上,這株古榕屬於雅榕,氣生根相對其他榕樹種類來說不夠發達,但也可獨木成林。其冠幅之大,可納千人於樹下,福州城區無出其右。

即便如此,在樹王評選中,福州植物園的千年古榕也棋逢對手。

2013年,福建省綠化委員會、福建省林業廳在全省開展樹王評選,共評選出5批次共50個樹種的樹王。它們或樹齡最高,或樹木最高,或胸徑最粗,或冠幅最大,或樹形最奇特,或保護價值最高。榕樹賽道,龍爭虎斗。最終,位於閩侯縣青口鎮東台村下社自然村的一株深山古榕爆冷奪冠,成為“福建榕樹王”。此樹胸徑4.73米,樹高24.45米,冠幅45.6米,需要12名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勉強合圍。樹枝橫跨形成的天然拱門更是蔚為壯觀。

樹王之爭,難分高低,側面反映出福建是古樹名木資源的“富礦”。

根據《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古樹的認定門檻是樹齡100年以上,按照樹齡的不同分三級保護﹔名木則特指具有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價值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不受樹齡限制,均實行一級保護。

最近一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福建現有建檔古樹名木11.22萬余株(不含自然保護地)。其中,有2100多片古樹群,群內古樹名木達6.4萬余株。

在福州馬尾造船廠,一株“沈公榕”見証中國近代海軍的誕生。清末,西方的堅船利炮野蠻地轟開舊中國的大門,馬尾造船廠在“師夷制夷”的呼聲中破土動工,正在福州守孝的沈葆楨奉命出任船政大臣。當年,造船廠在建設時,周邊遍植榕樹以加固土層。“沈公榕”便是沈葆楨帶頭種下的第一株榕樹。生根,發芽,成材﹔建廠,造船,辦校。

歲月更迭,如今的馬尾造船廠早已另辟新址,引領現代船舶業駛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而一路同行的“沈公榕”依然原地守候,仰望歷史的天空。

建甌萬木林,本名大富山。元代先賢楊達卿為賑濟災民,以“植樹一株,償粟一斗”的方式,動員百姓營造杉木林。楊氏后人謹遵祖訓,視之為風水林,堅持不動用山上一草一木。百姓感念此舉,改稱大富山為萬木林。

斗轉星移,建甌這片以人工造林起源的杉木林,歷經600多年自然演替,已成為公認的“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

一圈圈年輪記載著歲月。

1919年早春,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溪后村的3名年輕人從健壯的天然杉木母樹上採擷生長旺盛的鮮嫩枝條,用古老的插條法造林。優越的立地條件,科學的營林技術,不斷刷新人工杉木林高產紀錄。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向世界宣布,溪后杉木豐產林畝均蓄積量超過70立方米,稱冠全國。3年后,當時的王台公社受到國務院表彰,稱贊“綠色金庫人民公社”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的卓越貢獻。……

這些或資歷深厚或聲名在外的古樹名木,早已成為歷史的綠色注腳。駐足靜觀一棵樹,猶如翻閱一部常讀常新的歲月史書。從中,我們能讀懂開拓進取的福建人,智慧創新的福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福建人。

接續守護,綿延青綠

在福州植物園,千年古榕就地養老,享受24小時看護。

歷經歲月的洗禮,這株已步入高齡的古樹不可避免地出現“老年病”,樹冠葉片稀疏、植株葉片病斑、枝條中空腐爛等現象時有發生。搶救復壯,須臾不可耽誤。

“在動態監測的基礎上,我們採取‘一樹一策’的方式,找准病灶,用准藥方。”福州植物園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庄莉彬說,搶救復壯古樹名木,不僅要治已病,還要治未病,需要外治內養,協同發力。

外治,首先優化生長環境。對古榕周邊的水體進行科學調控,適當降低水位,同時優化土壤排水系統,防止積水問題影響根系的透氣性與正常功能。同時,對周邊的部分硬質鋪裝進行適當調整和拆除,為古榕的根系擴展創造有利條件﹔定期對樹體進行檢查,一旦發現病虫害跡象,立即採用科學的防治措施進行處理,防止病虫害的擴散和加重。此外,及時清理榕樹上的附生植物,如蕨類、苔蘚等,減少其對古榕養分的爭奪,讓古榕能夠更好地吸收養分,增強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內養,關鍵在於科學配置“營養套餐”,缺什麼補什麼,重塑強壯體魄。在營養診斷的基礎上,在古榕根系周邊,開挖一條條放射狀復壯溝,在其中填充專用配方有機肥,填埋有益菌磚,源源不斷地為古榕生長輸送營養。此外,還適當施用微生物菌肥,活化板結土壤,促進樹木的生理代謝,提高光合作用,促進根系發達。

經過科學搶救復壯,千年古榕實現了“逆生長”,年年萌發新葉,生機盎然。過去的幾年間,庄莉彬團隊就像多點執業的“樹醫生”,為全省各地古樹名木把脈問診,“飛刀”診治。

在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一株1700多年樹齡的南方紅豆杉樹王,不幸在2019年的一場雷暴大風中折斷撕裂。為了搶救復壯這株古樹,項目團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擴大生境、處理樹洞、牽引加固、處理根系、管理水肥以及改良土壤等。此外,團隊還運用了因勢利導的盆景藝術造景手法,利用古樹樹干不同部位,高低錯落培養新枝干和飄枝,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效果。將樂縣城區三華橋頭的兩株香樟,為古樹后續儲備資源,而此處位於城區交通要道,難以通過根系復壯恢復樹勢。專家引入自動彌霧系統,根據傳感器實時感知溫濕度的細微變化,自動為葉片噴施水肥,讓它們隨時隨地都能吃上“營養餐”。

一株古樹,幾度春秋。它們憑借著長壽基因與頑強的生命力,穿越歷史長河走到今天。但樹和人一樣,也有生命周期,隨著樹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病虫害的影響,它們也會生病和死亡。與此同時,台風、雷擊等天災,違法採伐和移植、損害古樹名木等人禍,也都威脅其生長。

“古樹名木被譽為‘綠色國寶’‘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生態、科學、景觀、經濟等價值。”福建省林業局綠化辦主任周先梅說,保護好古樹名木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子孫后代的負責。

如何讓每一株古樹名木都枝繁葉茂?

保護,要家底清晰。在2015年啟動的第二輪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中,福建通過拉網式調查,逐株逐群實測、填卡、拍照、定位。借助福建省古樹名木管理信息系統,為10萬多株古樹名木建立電子檔案,實現對資源總量、種類、分布情況、保護現狀等的動態監測。眼下,新一輪普查開啟在即,福建正探索動員更多社會力量關注身邊的古樹名木資源,通過小程序等線上平台,一鍵拍照上傳便能提供線索,不讓一株古樹名木被遺漏。

保護,要建章立制。早在2021年,福建便率先出台《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這部“長出牙齒”的管理辦法,直指保護不力、保護不當等現實問題,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走向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如今,國家層面在吸收各地保護經驗的基礎上,出台了《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填補了古樹名木保護領域國家層面的法規空白。

保護,要科學有效。福建在全國率先出台地方標准《古樹名木養護與復壯規程》,在日常防腐、防雷、修補樹洞、改良土壤、支撐樹體、修剪枯枝、除治有害生物等環節,提供操作指南。

哪一株樹最需要保護?誰來保護?怎麼保護?在不斷求索中,福建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日臻佳境。早前開展的全國100株最美古樹和100個最美古樹群推選宣傳活動中,福建共有10株古樹、8片古樹群入選,數量均為全國最多。

共建共享,煥發新機

每天定時登錄螞蟻森林,搶收綠色能量,在線種樹,已成為不少環保達人雷打不動的習慣。其實,在螞蟻森林,你也可以為古樹名木保護添能助力。

早在2021年,福州市林業局便與螞蟻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啟動“福州市古樹名木保護公益支持項目”。鼓山涌泉寺千年鐵樹、永泰縣同安鎮“中國最美油杉王”、閩侯縣青口鎮東台村“福建榕樹王”……這些福州人耳熟能詳的古樹名木,被一一“搬”上了螞蟻森林。在公益組織與企業的支持下,來自網友的點滴能量,在線下轉化成真金白銀,用於開展古樹名木健康巡護與搶救復壯。

古樹名木保護,是一項長期主義投資。根據專家測算,不算日常養護,光是搶救復壯一株瀕危衰弱的古樹名木,就動輒需要數十萬元經費。錢從哪裡來?

《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所需經費,應當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原則列入本級預算。近年來,在持續加大投入的同時,福建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動員多方參與,匯聚古樹名木保護的綠色合力。

古樹名木,也可以上保險。

幾年前,一場暴雨,讓永泰縣洑口鄉一株具有150多年樹齡的樟樹元氣大傷——主干主梢折斷,亟待搶修性復壯。古樹名木財產損失險,成了這株古樟樹的“速效救心丸”。經過勘查定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永泰支公司理賠6244元,用於災后修復。據悉,近年來,福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古樹名木+保險”,已累計為全市近5000株古樹名木投保“財產損失險”和“公眾責任險”,保險金額近4000萬元。

古樹名木,也可以捐資認養。

“守護古樹,留住鄉愁”,這是福建全民義務植樹網上線的認養項目。認養對象是霞浦縣的兩片古樹群。牙城鎮渡頭村榕樹古樹群是我國緯度最北的古榕群﹔長春鎮傳臚村黃連木古樹群生長於古城堡四周城牆上,歷經400多年風雨依然根深葉茂。認養項目上線期間,累計募集資金近25萬元,用於古樹群日常養護、古樹體及傷口修復、樹體加固、生境修復等。

既要共建,也要共享。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如何科學挖掘和利用古樹名木的價值,全面共享古樹名木保護成果?

永泰縣梧桐鎮坵演村因為一座古樹微公園,成為周邊游客的打卡點。

大樟溪畔,一株400多年樹齡的小葉榕蒼勁挺拔,宛如撐天巨傘,庇護著村庄古厝。以古榕為中心,周邊還錯落有致地分布著40多棵百年油杉,它們的平均樹齡達到450多年。

歷史上,坵演村古厝大都沿溪而建,周邊為沙質地,歷史上水患頻仍。村民沿大樟溪密植油杉和榕樹,以防水土流失,確保人居安全。歲月流轉,它們逐漸成長為村庄的守護者。但隨著村庄常住人口越來越少,承載著記憶與鄉愁的古樹逐漸被淡忘。枝葉枯黃、白蟻侵害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有感於此,村民一方面精心呵護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一方面建設以古樹群落為主題的生態公園,組織專人開展日常巡護與專業養護,為村民提供了休閑的好場所。

“我們鼓勵合理利用古樹名木資源,挖掘提煉古樹名木景觀、生態和歷史人文價值。”周先梅說,全省已建成270個以紅色文化、健康養生、休閑娛樂為主題,集保護、科普、宣教、休閑功能於一體的古樹公園(微景觀)。

與此同時,與古樹名木有關的科學研究也在加快推進。

幾年前,一片80多畝的水鬆天然群落在羅源縣西蘭鄉甘厝村揭開神秘面紗。經判定,這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天然更新水鬆群落。

作為遠古時代的“幸存者”,水鬆見証地球地質與氣候變化,以及生物演化歷史。羅源這片天然群落的發現,為福建省水鬆保護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水鬆課題組圍繞這一古老樹種資源保護,遍訪水鬆野外分布點,採集穗條,進行人工嫁接,通過無性繁殖方式創建水鬆基因“副本”,讓其擺脫滅絕危機,讓人們從科學角度更深入了解該樹種,為研究古樹名木保護提供更多參考。

八閩大地“綠色遺產”新綠萌發、枝繁葉茂,化作貫通古今的時光紐帶,演繹著天人合一的永恆韻律。呵護這份生態印記,是獻給自然的崇高禮贊,亦是饋贈子孫的庄重諾言。(記者 張輝/文 通訊員 黃海/圖)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