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生態環境指標領跑全省 龍岩市持續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

仲春時節,龍岩中心城區東肖溪流域,一汪清水蜿蜒流淌,兩岸灌木郁郁蔥蔥,鳥語花香、魚翔淺底、白鷺蹁躚,呈現出獨特的城市流域生態景觀。
小流域,大民生。“通過生態工程建設和生態整治,現在這裡河水清澈見底,水質也越來越好,走在河邊,都能聞到青草味。”家住流域沿岸的市民李紅感慨地說,這麼近、那麼美,這裡已然成為市民休閑、游玩的“網紅打卡點”。
藍天碧水間,躍動著生態治理的創新密碼。近年來,龍岩市以“三爭”行動為抓手,打出“專項行動+系統治理+制度創新”組合拳,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突破:
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綜合指數、PM2.5等六項指標排名福建省第一﹔水質指數在全國地級市排名從2023年的73名上升到38名,首次躋身前50強﹔省對市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連續六年保持優秀等次……
“這些成績的取得和突破,是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打好綠色生態牌,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連續9年實施生態環保攻堅戰役,並將其列入市委、市政府‘三重’工作和各縣(市、區)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重點,持續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贏得實效的縮影。”龍岩市生態環境局主要領導介紹,特別是2023、2024年,龍岩持續在全市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並將行動列入市委“三爭”行動,部署了7大方面25項具體整治任務,下發了131項問題清單,實施市領導挂牌督辦,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開創出一系列創新經驗、做法——
水環境治理被列為專項行動的重中之重。龍岩市實行最嚴格的水質考核辦法、最密集的水質溯源機制、最嚴厲的水質監督問責,創新推出“提級挂鉤”制度,將斷面水質責任與各級河長挂鉤,同時在集中攻堅期間每半個月開展一次水質加密監測,對16個主要流域國控斷面進行溯源排查,並通過實施“紅黃牌”警示、水質預警短信、河長約談等精准管控措施,促使全市水質得到較大明顯改善。
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76個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I-II類水質比例達86.8%,同比提升19.7個百分點,高於全省6.8個百分點。其中16個國控斷面I-II類水質比例93.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7個百分點,交出了“好於去年、高於全省”的優異答卷。
體制機制創新成“加速器”。龍岩市先后入選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名單、全國首批“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成為全省首個“雙區”試點市,初步探索形成“一平台支撐、兩協同推進、三模式創新”典型經驗,累計推動25個“雙區”項目進入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庫。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和轉型升級經驗“龍岩紫金山體育公園模式”、林業碳匯指數保險、“普惠金融·惠林卡”等一批改革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
生態環境問題項目化又是一大創新之舉。龍岩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結合市委“大抓招商、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工作部署,龍岩市將生態環境問題項目化,通過充分借助生態環境部土壤中心、評估中心、華南所等第三方,定期組織各縣(市、區)開展生態環境領域項目謀劃培訓。兩年來,累計將398個治理項目納入儲備庫,總投資超171億元,其中249個項目進入省級以上項目庫,總投資超98億元,上杭工業園區環境提升項目更是在全省競爭性評審中拔得頭籌。
專項行動中,全市各地亮點也頻出:武平畜禽養殖低碳全循環治理經驗在《中國環境報》刊發﹔連城“荷狐淨污”治理模式入選國家級報刊和網絡典型經驗做法予以全國推廣﹔漳平“菌稻輪作”技術列入福建省創新發展新模式予以全國推廣……
“2024年,龍岩市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多項指標實現歷史最好水平,這為龍岩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環科院原院長張玉珍對此次專項行動給予了充分肯定。(記者 曾燕福 陳良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