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緣 | 根系相連 共繪閩台林學融合發展新畫卷

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扎根八閩大地八十余載,以“林”為橋、“才”為脈,在青山綠水間架起兩岸融合發展的綠色紐帶,讓同源文化在科研共進中煥發生機,讓血脈親情在人才共育中綿延傳承,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征程上鐫刻下堅實足跡。
根系相連:跨越海峽的綠色基因
閩台山水相依的地理格局,孕育了同根同源的林業基因。1940年,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的前身——福建省立農學院森林系在永安黃歷村誕生,森林系教授周楨、林渭訪作為第一代林業拓荒者,以躬身林海的執著,不僅開創了福建現代林業教育體系,更將科技火種播撒到海峽對岸。周楨赴台后主持台灣大學森林系,構建起生態保育與森林經營並重的台灣林業發展模式﹔林渭訪主導台灣林業試驗所,推動台灣林業政策科學化。
歲月流轉,綠色基因在兩岸傳承愈發鮮活。2017年,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全職引進台灣中興大學博士張瑋尹,他將台灣“森林康養”理念融入福建鄉村振興實踐,推動永泰、將樂等地建成森林康養科研教學實踐基地,為閩地山林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學院聘請宜蘭大學教授林世宗開設《森林種苗學》《森林培育》課程,邀請台灣嘉義大學教授林金樹擔任“金山學者”講座教授,他們跨越海峽,帶來台灣林業的理念與實踐經驗,構建起“兩岸師資共育一堂課”的創新教學模式。
育才共進:青山作証的成長之路
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創新開展兩岸聯合育人模式,鋪就了一條跨越海峽的成長之路。學院與台灣大學、台灣中興大學、台灣宜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持續推進學生聯合培養和師資互訪,讓知識與友誼在海峽兩岸雙向奔赴。
與台灣嘉義大學簽訂交流協議
2017年,學院組織林學創新班32名師生赴台灣開展為期一周的實習。師生們深入台灣的山林之間,考察檜木林生態保育、林下經濟等特色項目,與台灣宜蘭大學師生共同研討林業發展前沿課題。在台灣的森林深處,兩岸學子肩並肩,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澆灌理想,為兩岸林業合作種下希望的種子。此后,學院持續深化交流,借助兩岸夏令營這一交流平台,常態化選派優秀本科生、研究生赴台參與學術交流與科研實訓,同時接收台灣高校學生來閩交流,推動兩岸青年深入互動,讓合作的紐帶愈發緊密。
與此同時,學院以師資互訪為橋梁,持續推動兩岸教育協同共進。雙方依托常態化交流機制,互派教師開展訪學講學、聯合教研與學術研討,共享教學資源、共研教學方法、共謀學科發展,逐步構建起跨海峽的協同育人網絡。在此過程中,“閩台特色林木高效培育與保護教師團隊”憑借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成果,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為兩岸教師互學互促的生動縮影。從課堂到山林,從理論到實踐,兩岸教師攜手共進,讓青山綠水見証兩岸學子的成長之路,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明天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科研共生:守護共同的綠水青山
多年來,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與台灣高校構建起多層次協作機制,推動兩岸林業科研從技術攻關到成果轉化深度融合。1992—2000年,林學院接待台灣林業專家5批22人次,開展林木種源交流。學院聯合台灣中興大學等高校組建“海峽兩岸紅壤區水土保持協同創新中心”“閩台特色農林生態系統碳中和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並與台灣熱帶植物保種中心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持續深化科研合作。
在此基礎上,學院連續多年舉辦“海峽兩岸森林經理學術研討會”“紅壤區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並承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林學—碳中和”分論壇、“海峽兩岸珍貴樹種培育研討會”“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活動,兩岸學者圍繞林學與碳中和、水土流失治理、生態修復技術等關鍵議題展開聯合攻關。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森林經理學術研討會
在南方廣袤的山林中,杉木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樹種,廣泛分布於包括台灣在內的南方17個省區。然而,長期以來的杉木多代連栽導致其產量日趨下降,土壤有效磷不足成為制約杉木人工林產量的關鍵因素。聚焦這一兩岸共性難題,學院馬祥慶教授團隊與台灣師范大學教授廖培鈞開展“杉木磷高效利用機制”聯合研究。雙方團隊多次互訪交流,完成杉木轉錄組數據解析、根系有機酸代謝調控等關鍵技術突破。台灣博士生黃秉宏參與福建的試驗研究,大陸團隊赴台開展生物信息學分析,真正實現“數據跨海峽、成果共署名”。研究成果揭示了磷高效杉木高效利用環境土壤磷素的機理,為兩岸杉木人工林的產量提升和可持續經營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
學院與台灣高校在鬆材線虫害防治、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等領域也不斷深化科研合作,憑借地緣相近、語言同源以及森林資源互補共生的獨特優勢,聯合申報了多項重點科研項目,成果豐碩。1999年,福建農林大學和台灣水土保持學會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福建省水土保持學會合作建設福建省金山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基地,總投資120萬元。
兩岸專家聯合開展科研攻關,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張飛萍、研究員胡亞林先后與台灣相關高校聯合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峽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獲批建設,台灣博士謝依達參與的“應對脆弱環境的山區及沿海森林資源優化經營遙感量化模擬及示范”項目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通過構建“平台共建—技術共研—成果共享”合作機制,雙方不斷拓展合作深度,為兩岸綠水青山的永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創新動能。
文化共融:種下未來的希望之林
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深挖兩岸林業文化資源,以文化為引領,推動兩岸青年在思想碰撞中增進共識、凝聚力量。學院與台灣高校攜手,融合台灣森林療愈課程體系與福建豐富的生態資源,搭建“海峽森林康養專業虛擬教研室”,推動理念互通、技術共享與產業協同,拓寬研究視野。自2018年開設全國首批森林康養本科方向以來,學院累計培養了數百名專業人才,形成“理論+實踐+文化”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並開發“森林冥想”“芳香理療”等特色康養模塊,在森林康養基地推廣實踐,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專業知識,更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森林生態文化與健康福祉的深度融合。
共建森林康養科研教學實踐基地
為進一步深化文化共融,學院積極組織兩岸學生開展森林康養實踐調研。在實地考察和項目實踐中,學生們親身感受兩岸文化的共通之處,加深對兩岸同根同源文化的認同。此外,學院舉辦“生態文化節”“森林康養+”等系列活動,通過文化展覽、學術講座、實地體驗等形式,促進兩岸康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兩岸青年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從福建省立農學院教授周楨、林渭訪學術火種的播撒,到福建農林大學生態家園的兩岸攜手共建,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正書寫著“兩岸同心護青山”的生動實踐……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邁向更深層次,讓綠水青山的承諾在兩岸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文/郭福濤 張成 圖/福建農林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