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保障嵐島水安全  護航高質量發展

2025年03月22日13:00 | 來源:平潭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保障嵐島水安全 護航高質量發展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主題為“冰川保護”﹔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主題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

  近年來,平潭綜合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的理念,統籌推進高品質供水安全、高標准水利建設、高水平水源保護等工作,在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方面示范先行、作出表率,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優化水環境

  去年年底,三十六腳湖上榜福建省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這一榮譽的獲得,離不開實驗區持之以恆開展的水源地保護工作。近年來,實驗區堅持治理保護兩手抓,努力打造美麗河湖新標杆。

三十六腳湖

三十六腳湖

  在三十六腳湖自然保護區,無人機每日按時開展湖庫巡查,這是三十六腳湖(水源區)立體化監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三十六腳湖初步構建起“人防+技防”的聯防聯控機制,通過搭建天、空、地一體化感知網,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安全應用場景的虛實融合互動。

三十六腳湖

三十六腳湖

  “在人員防范方面,三十六腳湖管理站全員上陣,分區負責巡查工作﹔在物理防范方面,我們修建了7.8公裡的物理圍擋,確保水質安全﹔在技術防范方面,我們打造了立體化監管系統,對三十六腳湖開展全域、全天候的巡查。”三十六腳湖保護管理站負責人盧沛昭說。

三十六腳湖水質達Ⅲ類水比例為100%

三十六腳湖水質達Ⅲ類水比例為100%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三十六腳湖水質達Ⅲ類水比例為100%,15種兩棲類動物、115種浮游植物、110種浮游動物、37種底棲動物、27種魚類得到有效保護。下一步,實驗區將繼續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多方面工作,更加注重系統化治理與精細化管理,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河湖。

  筑牢“水支撐”

  4月至10月的汛期即將到來,平潭六橋水閘內,工作人員正緊盯河道動態,全力做好防汛備汛工作。這座位於六橋溪出口的關鍵水利設施在去年正式投用,為周邊地區撐起防汛排澇“安全傘”。

平潭六橋水閘

平潭六橋水閘

  “過去沒有擋潮設施,外海潮位上漲時常導致岸邊農田被淹。如今,這座水閘兼具擋潮與排澇功能,既能抵御海水倒灌,又能在內河水位升高時及時泄洪,有效保障區域安全。”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水利處科員雷昀偉說。

  六橋溪的治理成果不僅體現在水閘的建設上。去年,實驗區農業農村局還開展了六橋溪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0.5萬畝,建設安全河道1公裡,讓六橋溪實現蛻變。

  “這樣一來,我們再也不怕農田被淹,今年我們多種了好幾畝地。”金井片區建新村村民李女士說。

  六橋溪的蛻變是實驗區落實河湖治理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實驗區扎實推進河湖管理和治理工作,完成11座水閘的建設,其中8座發揮著排澇防潮的作用。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措施,成功消滅3條劣V類水體。韓厝、玉井水庫維養示范項目建成,實現工程運行安全、管理體系健全規范、水庫面貌干淨整潔。

  當好“水保姆”

  蔡明瑞是福建水投平潭水務公司運營管理部副主管,每到深夜,他和同事們便手持聽漏儀,頭戴大號電子耳機,穿梭於街頭巷尾,為供水管網“把脈問診”。這些年,和同事們一起對管網設施進行拉網式巡護測漏已然成為他的工作日常。

  就在近日,蔡明瑞和同事們在誠意路的一個排水口,發現了一處漏水點。

  蔡明瑞告訴記者,測漏工作是一場關於耐心和意志的考驗。測漏員通過聽音杆、聽漏儀等設備,沿著供水管線步行巡查,仔細聆聽管道內的聲音,憑借豐富經驗辨別水流聲、漏水聲等。一旦確定漏水位置,便在地面上做好標記,詳細記錄漏點信息。盡管過程辛苦,但這份工作成效顯著,每年能為實驗區檢測出200余處漏水點。

  供水管網系統堪稱城市水網的命脈,有效控制供水管網漏損是城市節水的關鍵手段之一。運用“人工聽診+智能分析”的方式,為供水管網“把脈問診”幾乎成為測漏員的每日“必修課”。近年來,通過管網測漏精准控損、水廠工藝優化升級等多項舉措,福建水投平潭水務公司進一步筑牢水安全韌性屏障,穩步提升水生態建設水平。

  在平潭南部水廠的中控室裡,福建水投平潭水務公司供水事務部副經理趙偉同樣忙碌不已。這裡是“一閘三線”工程引進原水的處理中心,承擔著日均15萬噸的制水任務。從原水到出廠水,需要經過水廠實驗室和淨水班組每天數十次的嚴格檢測。全流程的水質實時監測,確保了優質安全的放心水源源不斷流入千家萬戶。

平潭南部水廠

平潭南部水廠

  趙偉介紹,水質安全直接關系市民身體健康,為此,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水質監測系統,增加進廠水、出廠水、管網末梢水的水質檢測頻次。同時,平潭南部水廠還制定了完善的水質污染應急預案及供水突發事件的處置方案,確保市民喝上安全水、優質水。(文/記者 林舒玲 丁雲 林秦東 林君斌 見習記者 高林莎 圖/林君斌)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