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江:1200萬尾大黃魚魚苗“搬家”下海

3月21日,隨著一聲“魚來咯”,一艘載著大黃魚魚苗的活水船緩緩駛入筱埕鎮定海灣海域。漁排上工人們早已准備妥當,待活水船停穩后,漁民們合力拉起漁網將魚苗聚集在一起,隨后用桶迅速舀起,漁排上的工人們則用最快的速度將魚苗撒向網箱,現場一派魚躍人歡的繁忙景象。
春分時節,天氣回暖,大黃魚魚苗迎來投苗好時機。連日來,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的大黃魚養殖戶們搶抓晴好天氣投放魚苗,成千上萬尾魚苗“搬家”下海,開啟“海洋之旅”。
養殖戶正在投苗
養殖戶正在投苗
養殖戶正在投苗
“今天定海灣海域水溫在14℃左右,溫度適宜,此時下苗可以讓魚苗提前適應海區環境,大大提高成活率。”福建鑫茂漁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盧統鋒介紹。
“現在總共有400口漁排,一口投放5萬至6萬隻魚苗。今天投放了1200萬尾左右,接下來還將繼續投放1800萬尾左右。”盧統鋒抹了把額頭的汗珠。
養殖網箱
據悉,此次投放的“岱衢族”大黃魚魚苗由連江自主培育,去年11月,技術人員從“定海灣1號”“定海灣2號”深遠海養殖平台精選3000尾類野生親本,通過恆溫活水培育技術,歷時四個月孵化出的8000萬尾魚苗。“由於該品種魚苗質量佳、長勢好,除在連江本地投苗外,還有4000萬尾魚苗銷往霞浦、福鼎等地。”盧統鋒說。
據介紹,魚苗下排之后才算開始它們的“海洋之旅”,小魚苗將經歷三段式成長,首年在小網箱中長至半斤,次年轉入直徑30米的抗風浪大網箱育肥至1—2斤,最終在“定海灣1號”“定海灣2號”深遠海養殖平台接受半年以上野化訓練。通過模擬潮汐流動和生物競爭,成魚肌肉纖維得到充分鍛煉,口感無限接近野生大黃魚。
大黃魚養殖海域
從木質漁排到塑膠漁排,從近海網箱到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台,近年來,連江縣深入踐行大食物觀,持續推進“海上牧場”建設,加快推動養殖轉型,研發培育出“岱衢族”大黃魚、“福鮑一號”鮑魚、“黃官2號”海帶、綠鰭馬面鲀、中間球海膽等高優品種,構建從育苗—養殖—加工—品牌—銷售—餐桌的“一條魚”“一粒鮑”“一根海帶”全產業鏈,不斷完善“海連江”區域公共品牌體系建設,全力打響連江“世界漁都·福州連江”城市IP。(文/圖 李寧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