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漳灣:一座古港的千年叩問

閩東的海風裹挾著咸濕的潮氣,掠過三都澳的粼粼波光。漳灣鎮靜臥於寧德蕉城東南,如同一個沉默的守港人,以斑駁的船木、泛黃的族譜和轟鳴的現代工業,向世界拋出一句千年叩問——何以漳灣?
“福寧號”福船下水
走進漳灣造船廠,斧鑿聲與海濤聲交織成亙古的節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來自有著數百年造船歷史的漳灣劉氏家族的劉細秀雙手布滿老繭,卻精准如游標卡尺:豎龍骨、搭肋骨、上隔艙……這些不是簡單的工序,而是刻在基因裡的航海信仰,讓福船文化穿越百年風浪:2019年,全世界最大的一條傳統福船“福寧號”下水時,觀禮人群裡既有白發疍民,也有舉著手機直播的“Z世代”。
漳灣鎮造船廠
寧德時代的鋰電巨艦駛入漳灣臨港工業區時,海風中多了金屬與數據的氣息。這片曾飄滿漁歌的海域,如今矗立著東南最大的銅冶煉基地,輸電網與古航道在空中交錯,勾勒出奇異的時空蒙太奇。
考察福船傳習社
漳灣的轉型並非簡單的“騰籠換鳥”。在港灣內,滿載動力電池的巨輪與修補漁網的舢板共享潮位﹔在非遺工坊,3D打印的福船模型與傳統榫卯構件擺進同一個展櫃。最耐人尋味的是當地人的身份轉換:白天在新能源車間操作機械臂的工人,入夜后可能變身為“福船文化傳習社”的講師。這種“雙棲生存”,讓漳灣避免了淪為工業盆景的命運,而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咬合中,找到了獨特的呼吸節奏。
中式帆船試水
暮色中的漳灣碼頭,歸港漁船點亮星火,臨港工廠的霓虹倒映海面,恍若連接古今的銀河。78歲的造船匠劉阿伯指著對岸的鋰電產業園笑道:“我造了一輩子木船,孫子在造‘新能源船’,到底哪個‘更漳灣’?”
漳灣碼頭
或許答案就藏在三都澳的潮汐裡:當漲潮時,海水漫過明代鹽田的界碑,又親吻現代防波堤的水泥基座﹔退潮時,灘涂上同時顯露宋元沉船的碎瓷與光纖電纜的鋼鎧。漳灣的故事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海陸文明碰撞出的共生帶——這裡既有向海而生的孤勇,也有靠岸棲居的溫情﹔既能守護福船榫卯裡的文明密碼,也敢在時代浪潮中重塑自身。
漳灣灘涂
何以漳灣?這片土地用千年光陰寫就的答案,或許就鐫刻在古諺語裡:“船頭船尾有時相碰,海水河水總要匯流。”當古老船歌與現代機械的轟鳴達成某種和弦,這座古港把“何以”的追問,化作生生不息的潮聲。(文/黃鉦平 圖/黃鉦平 柳明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