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裡:“四定”工作法賦能基層治理 打造市場監管新格局

面對轄區30.7萬戶經營主體的監管任務,廈門市湖裡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創新構建“定目標任務以明方向、定責任領導與責任人以確保執行、定完成時限以促效率、定督促反饋以保質量”的“四定”工作法,兼具智慧化監管轉型為抓手,確立“服務區域經濟提質增效”和“筑牢民生安全防線”兩大主攻方向,推動市場監管效能與服務質量雙提升,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定”工作法:構建精准監管責任網
湖裡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目標任務清單化、責任分工明晰化、進度管控可視化、質量評估數據化”四維機制,建立“部署—執行—監督—提升”全流程閉環。以“四定”工作法為核心,將監管任務轉化為可量化、可追蹤的項目管理圖。
任務靶向化,圍繞食品藥品安全、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制定年度指標與季度分解表,形成清晰的“作戰路線圖”。責任網格化,將全區4個監督管理所劃分為76個監管網格,推行“網中有格、格中有責、責任到人”模式,確保監管無盲區。流程閉環化,運用網格化監管系統,實現任務派發、檢查反饋、文書下達全流程線上閉環管理,臨期任務自動預警,后台實時監控進度。
以湖裡區殿前市場監督管理所為例,該所走廊的一面牆上挂著《日常監管“四定工作法”推進表》,直觀反映該所在食品安全、藥品及醫療器械監管、特種設備安全等多個關鍵領域的年度指標、完成情況及進度對比。“每個月10日更新一次數據,能清晰地看到落實進度情況,更有針對性推動工作。”殿前市場監管所所長柳堅說,項目上牆、挂圖作戰、定期通報的模式,方便他及時掌握轄區日常監督檢查等任務完成情況,方便調整工作重心。自“挂圖作戰”以來,殿前市場監督管理所推動監管效能同比提升26%。
從表格上看,殿前市場監督管理所轄區共分為機場、中埔、馬垅、高殿等九個“段”、17個網格。按照“網中有格、格中有責、責任到人、職能到位”的總體工作思路,由17名網格員對各自轄區內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實施全鏈條監管,初步建立起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全面覆蓋的網格化監管模式。為有效落實“四定工作法”,湖裡區市場監管局還開發上線網格化監管系統,網格員可以借助手機端認領監管主體、接收檢查任務、查詢監管信息、反饋檢查結果、下發執法文書,做到網格內監管主體底數清、情況明,一次檢查全鏈條閉環管理,大大提高監管效率和准確性。
“原來沒有實行‘四定工作法’的時候,每個網格員會對應許多監管條口,比如今天檢查食品、明天檢查特種設備。實行‘四定工作法’以后,我們會統籌近期的重點目標任務,合理安排工作時間。”中埔1段網格員曾頡介紹。例如,3月24日上午,網格員來到夏商中埔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展監督檢查。根據檢查的任務要求,他們要對市場內商戶的食品、價格、計量等多個條口進行綜合性檢查,涉及同一經營主體的各項檢查一次性完成,推動了監管資源配置優化和合理調度,也使得監管更加高效有序。
2024年,湖裡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了《關於規范填寫日常監管“四定工作法”推進表、基層架構及網格分布圖、網格台賬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各所網格監管職責和任務,為基層所構建了一套高效溝通、便於執行的制度體系。該年度,該局制定重點項目作戰圖12份,分解任務節點8個,實現重點任務完成率100%。
創新賦能:基層治理重點領域實踐成效
服務發展提質增速。經營主體培育方面,2024年,湖裡區新增經營主體5.84萬戶,總量突破30.07萬戶,近廈門市總量的三分之一,經營主體總量、注冊業務總量均已居全市六區前列。針對企業登記高頻需求,湖裡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構建“智慧幫辦專區+智享雲幫辦+AI智慧客服平台”的“三智”體系,其中新設企業網辦率為99.2%,位居全市排名第一,全市首創“台胞登陸近便利”服務專區,相關經驗做法在廈門市優化營商環境專題培訓會上作典型發言。質量強區建設方面,湖裡區市場監管局設立“芯質驛站”,是全市首個立足產業的質量基礎設施服務驛站,牽頭組建廈門市兩岸集成電路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指導企業制定修訂各類標准35項。與區委組織部聯合發布全國首個區域性加強質量人才隊伍建設若干措施,對16家企業41個標准化項目擬兌現獎勵資金421.8萬元。目前,湖裡區已納入全國質量強縣(區、鎮)培育庫。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構建“司法+行政+X”協同機制,完成專利質押融資1億元,備案專利密集型產品358件,接收調解案件71件。
安全防線全面筑牢。食品安全方面,通過四定工作法,有序完成全區36520家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檢查﹔特種設備監管方面,助力310台老舊電梯開展安全性能評估,主動協調市住房保障中心消除電梯安全隱患,更換13台電梯曳引機。查處檢驗檢測分離改革以來全市第一起檢測機構出具虛假檢測報告案。藥品安全方面,構建“三查”監管體系,醫療機構藥械違法發生率下降75%,應急演練覆蓋率達100%。
監管效能顯著提升。執法辦案上,2024年來7起案件入選省市級典型案例﹔消費維權上,分級處置機制,辦結消費維權投訴舉報7.84萬件,為消費者挽回損失587.81萬元﹔信用監管上,企業年報率達98.43%,建立起跨部門聯合懲戒機制。
旅游市場專項治理。創新運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監管+“四定”工作法治理體系,以數字技術驅動旅游市場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在旅游購物領域構建全鏈條溯源機制,首創“一雲兩端三協同”智慧監管模式,形成“事前預防+事中管控+事后溯源”的閉環管理體系。實現旅游市場治理三大提升:一是構建全域雲監管矩陣,推動27家重點涉旅場所4K超清監控接入區局智慧監管系統,應用AI行為分析算法實現實時智能預警,存儲周期由15天延長至90天,聲紋降噪技術使音頻取証清晰度提升40%﹔二是督促指導商家履行索証索票義務,建立產品介紹(解說詞)審查、先行賠付、30天無理由退貨等制度。同時,引導商家完善“售后服務”,統一印制銷售單據、更新售后服務卡,增加銷售公司、售后渠道等要素,新增3名工作人員,AB崗輪流接聽服務電話,讓消費者“投訴有門”﹔三是實施“信用”治理工程,啟用商戶信用評估模式,推動國有產權方將信用評級納入租賃准入標准。
目前全區旅游購物市場治本工作成效顯現,治標工作縱深推進。整治以來,投訴量呈現逐步下降的良好態勢,整治后月均投訴量較整治前下降超50%,消費糾紛化解成功率超95%。
經驗啟示:制度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通過“四定工作法”實現監管資源精准配置,建立“定責—履責—督責—問責”的責任鏈條,破解基層監管力量分散難題。“四定”工作法通過構建全鏈條制度體系,實現了監管效能的系統性提升,其核心經驗體現在四個維度:
一是系統性制度設計夯實治理根基。以“清單化”制度體系構建閉環管理機制,通過“1+4+1”(即1個實施細則、4個細化方案和1個推進表)文件框架形成制度矩陣,將食品安全等八大領域納入量化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目標分解—責任落實—動態追蹤—效果評估”的制度閉環。
二是立體化責任傳導激活治理末梢。以網格化治理重構責任落實體系。通過三級網格架構創新監管責任機制,建立“區域網格+職能網格”雙維管理模型,將全域4個監督管理所劃分為76個監管網格,實行“網格長+網格員”雙崗責任制。創新網格台賬管理制度,通過“四類重點行業+八大監管領域”分類建檔,形成動態信息數據庫,實現“主體底數清、責任邊界明、工作軌跡留痕”的精准化治理。
三是可視化過程管控提升執行效能。通過量化指標上牆、進度動態晾晒,構建起“目標可視化—進度透明化—資源集約化”的監管指揮系統。配套建立的月通報預警制度,將傳統結果考核轉變為過程管控,形成“數據驅動—實時反饋—動態調整”的新型監管模式。
四是智能化長效機制鞏固治理成果。以智能化監管深化長效機制建設。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監管制度,構建信息化監管平台集成“日周月”三級防控體系,實現網格員移動端“五維聯動”(認領主體/接收任務/查詢信息/反饋結果/下發文書)。建立“過程督查+結果考核”雙效評估機制,將“四定”執行情況納入“三比三爭”績效考核體系,形成“目標設定—過程督導—結果應用”的閉環激勵機制。
下一步,湖裡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繼續秉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奉獻”的“四特”精神,堅持以創新引領發展,著力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陳瓊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