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e評丨莫讓“謠言制造者”成為企業發展“攪局者”

近期,多個抖音賬號採用“放大鏡”“帶節奏”等方式,捏造不實信息,蹭炒涉企熱點,渲染丑化、詆毀相關企業形象,最終賬號被依法禁言﹔裘某超、林某溢通過破解莆田某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兩款App軟件內部密鑰,非法獲取企業上貨鏈接數據2000余萬條,被公安部門緝捕歸案……
今年2月,福建省委網信辦、省發改委、省公安廳三部門聯手開展優化營商網絡環境專項行動(以下簡稱“專項行動”),劍指涉經濟類虛假不實信息的整治。近日,福建省委網信辦公布了首批優化營商網絡環境專項行動的典型案例。
“網信福建”微信公眾號截圖
網絡信息日趨紛繁復雜,網絡環境正成為營商環境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6件依法懲治利用網絡敲詐勒索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一起曝光企業“黑料”后尋求“商務合作”的案例。
近年來,類似以“黑料”相要挾尋求“合作”的案例屢見不鮮,部分媒體、網站平台和“自媒體”將一些企業視為“搖錢樹”,不時“敲敲竹杠”,看能不能打下來“仨瓜倆棗”,這幾乎成了“無本萬利”的買賣,讓企業不勝煩擾。
謠言猛如虎,決不能放任為“虎”作倀。一條網絡不實信息所帶來的影響往往不只是“蜻蜓點水”,而可能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擾亂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導致其因“言”誤事,損害營商環境。
一年多前,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福建在全國率先將民營經濟強省建設提到戰略高度,並陸續出台了多份政策文件將“規劃圖”細化為“施工圖”。今年初,在備受關注的新年第一會——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表示,要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營主體之“強”、謀高質量發展之“進”、聚新福建建設之“勢”。
營商環境是推動民營經濟大省由“大”到“強”的重要“變量”。從戰略層面的謀劃,到政策層面的細化,福建優化營商環境的動力很足、決心很大,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行動落得實,讓企業可知可感可及。
隻有真正解決企業的痛點,才能讓企業安心經營、放心生產,才是真正地優化營商環境。
此次福建優化營商網絡環境的專項行動將持續圍繞15類網絡亂象,重點辦理跨地區跨行業的案件,查辦處理危害性大、代表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案件、相關機構及其相關人員。為了提升整治實效,專項行動確保了強力部門的介入,涉及刑事犯罪的由公安部門會同網信、發改等部門聯合依法進行打擊,以期對網絡違法行為起到震懾作用。
隻有重拳整治網絡不實信息,才能從源頭“扑滅”造謠的苗頭,不讓企業陷入“清者自清”的“邏輯陷阱”﹔隻有用法治手段“捶打”不實信息制造和傳播的代價,將“無本萬利”變成“萬本無利”,才能遏制“謠言制造者”成為企業發展的“攪局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