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森林管家”

清晨5點,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古田鎮的群山還籠罩在薄霧中,古田鎮護林隊隊長李發祥已挎上巡護包,踩著濕滑的山路開始了一天的巡查。他的“責任田”是48萬畝山林,每一處陡坡、每一個路口都深深刻在他的腦中。這份經驗,來自他19年來對這片山林的堅守。
“一看到哪裡有煙,我的‘職業病’就會犯……”正說著這話的李發祥突然神情嚴肅地撥打起電話,“報案室那邊快看下!”
原來,李發祥發現遠處疑似有農民未經批准私自用火。這套“發現即響應、響應即處置”的高效機制,正是上杭縣在古田、臨城、湖洋等狹長鄉鎮試行分片待令、片區互助的縮影——通過將全縣劃分為四大聯防聯扑片區,建設片區待命點,讓該縣森林火情持續6年保持低位平穩。
作為全國最“綠”的省份,福建森林覆蓋率連續46年居全國首位。在一片片“綠海”中,科技與機制的深度融合正織就一張“空天地”立體防護網。
福建省數字應急綜合平台。人民網 楊灝昱攝
走進福建省應急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顯示著全省數字應急綜合平台的實時數據。
該平台結合福建省森林防火工作新形勢,圍繞預防下功夫,貼合森林、林業“三網一中心”(監控網、巡護網、處置網與信息中心)機制,通過智能預警系統“一張圖模式”為科學設防、科學指揮、科學扑救提供高精准度決策依據,協助構建管理信息化、組織規范化、責任網格化的森林防火新模式,實現森林火災“打早”“打小”“打了”。
“我們自主研發的數字應急綜合應用平台可與國家衛星熱點監測平台無縫對接,將熱點核查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遠超國家要求的2小時標准。”福建省應急管理廳火災防治管理處處長潘振旺表示,相比於國家衛星熱點監測平台,該平台聚焦本省區域,地圖數據更精細,可精准定位火情至鄉鎮、村、山頭地塊,且無需在全國范圍內檢索,查詢速度更快,提升了基層火情處置效率。
無人機在高空作業畫面。寧化縣應急管理局供圖
新技術的應用在實戰中更顯鋒芒。在永安市一場滅火演練中,峭壁上的火苗借風勢猛躥,傳統工具難以靠近。隻見滅火無人機凌空懸停,吊載的水囊傾瀉而下,瞬間壓住火頭﹔另一側,高壓水泵沿山脊架設,水龍直扑樹冠火。
“‘以水滅火+無人機協同’戰法,讓懸崖火不再‘望火興嘆’。”福建省森林滅火應急救援永安隊大隊長林偉介紹道。據了解,2024年底至2025年春節前,寧化縣經歷了長時間的無雨天氣,森林防火形勢極其嚴峻。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當地依托無人機這雙“天眼”,累計發現並及時預警處置223起野外違規用火行為,成功筑牢森林“防火牆”。
科技的硬核力量背后,是多層級協同機制創新。作為福建省無人機空地一體體系建設的寧化縣,“縣—鄉—村—組”四級森林防火網格化管理體系覆蓋全域,村級護林員每日巡查責任區,鄉鎮指揮站統籌調度,縣級平台實時監控無人機數據,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防火格局。這套創新機制,正是福建省近年來努力推動森林防火體系升級的縮影。自2020年工作機制調整后,福建省近3年未發生重大以上火災,森林火災防控能力大幅提升。
永安市森林消防大隊開展“以水滅火+無人機協同”戰法的實戰演練。人民網 楊灝昱攝
暮色漸沉,古田鎮的瞭望塔亮起燈光,無人機仍在林海上空盤旋。從“鐵腳板巡山”到“雲端監測”,從“人海戰術”到“智慧防控”,福建用科技走上了“科技管護”路子。潘振旺表示:“守住綠,就是守住福。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防火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升級,為全國提供‘福建樣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